阐释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因素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8789 浏览:341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语言、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汉语中语音、词汇、句法、语用和文化的联系。从中得到了一些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学习和教学的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 文化 思考启发
语言作为交际的重要工具,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折射出了民族独特的文化思维模式,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特性。所以,认识语言和文化的息息相关性,是我们掌握和应用一门语言的重要因素。

一、语言、文化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什么是语言?从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属性看:“①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②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③语言有生产性;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⑤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⑤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现代汉语词典(2002)中对语言的解释是:“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系统。”
那什么是文化呢?“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好几百种。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在他所编的《哲学小词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寒暄问候、举止言行无不体现和反映着自身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涵。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它们都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区别于其他民族或群体的主要标志,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语言是一个符号意义系统,它是反映和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文化是指人们约定俗成为达到群体和谐的一种集体规约。它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是社会成员的纽带。文化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从群体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语言反映的内容,文化的发展变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个人源于:毕业www.618jyw.com
而言,文化因素决定语言的具体使用,语言、词汇、句法等的选用都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没有语言的人类文化是不可思议的。同样,离开了文化,语言也不可能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语言是在人类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表达一定的意义和内容。因此,学习语言的同时,必定离不开文化的学习,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学。

二、汉语中丰富的文化因素

(一)语音中的文化因素

语音具有物理性,语音的发出是人的发音器官的生理活动的结果。从物理性和生理性方面说,语音跟文化似乎毫不相关。然而,语音又有社会性。音素只有结合成语词才能表达意义,交流思想。然而如何运用不同的音素组成不同的语词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约,是民族文化现象的一种折射。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就直接间接折射出汉民族特有的社会规约,是汉民族重视和谐崇尚中庸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外在表现。另外语音的实际应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独特表现形式。“汉语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声、韵、调系统,并构成集声、韵、调于一体的音节单位,于是,在表达时能惟妙惟肖地摹状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如汉语里的象声词;语音中的双声、叠韵,汉语语音构成的独具特色的诗、词、歌、赋、对联、快板、鼓辞等文学语言形式。
语音的实际应用,即人们说出的具体的话语的声音是一定的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的表现。汉民族成员的思想情感、一般心理状态都属于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范畴。所以我们说,汉语语音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来的是汉民族的文化现象。

(二)词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汉语的词汇系统来看,无论是汉语的形式还是意义都跟汉民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词语的最基本集合单位是语素,汉语词的最基本的构造形式就是集声、韵、调于一体的单个音节,它的书写形式就是一个汉字。古人在谈到语言的问题时常常以“字”分单位。“夫人立言,因字生句,集句成章”(《文心雕龙·章句》)。现代口语里也有“吐字不清”、“咬文嚼字”的说法,意思都是说“字,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这样一种词语构造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教外国人学汉语,需要使他们首先树立“字”的观念,即绝大多数汉字都能独立地表达一定意义的观念。这种观念既是语言的,也是文化的。
从词的构造形式与概念表达方式上来看,汉语双音节词的构造形式能清楚的观察到汉民族表达概念的方式,而概念表达方式又反映了一定的思维活动方式。例如:汉语中的动物词就鲜明的体现出汉民族注重形象思维,擅于借助事物的形象特点来反映生活,认识世界的思维特点。汉语中说一个人做事开始很用心,但不能坚持下去,我们说“虎头蛇尾”,如果一个人看待事物缺乏远见,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就说这个人“鼠目寸光”。此外,汉语的词义除了有本义之外,还往往有引申义、比喻义,这些引申义、比喻义也往往同汉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相联系。例如谈到“狗”我们就有“哈巴狗”、“落水狗”、“人模狗样”,通过词语就反映出了人们对事物的好恶,而其中丰富的内涵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含义。

(三)汉语句法中的文化因素

在语法系统中,汉语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汉语中的陈述性文化知识上。陈述性文化知识主要指“跟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融合在语言的语义系统、语法系统、语用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习俗、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是非际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的文化因素。”汉民族朴素的辩证的整体观念和发达的直观体悟的具象思维相适应的是汉语的意合特点。汉语句法组织上主体意识性强,重“意”不重“形”,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记,表意却十分灵活,富于弹性。汉语的词多跨类与活用,虚词与词序在句法组织上有重要作用,有的句子成分常省略或移位,大都是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的体现。
重意合的语言表达方式进一步反映出了汉民族的思维习惯、民族心理文化不同于他国文化的特点。例如:在时间和地点的表达上,中国人习惯由大到小,而西方讲英语的民族则习惯由小到大。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懂得该语言的语句构造形式及方法。只有懂得了所学语言的语句构造形式及方法,才能正确地理解目的语,才能运用目的语作言语表达,才能进行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交际。只有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规约才能理解语言背后的隐形涵义。

(四)汉语语用与汉文化

从语用上来说汉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日常交际当中的招呼与道别、致谢与致歉、邀请与拒绝、对恭维和赞扬的反应、谦辞与敬语、委婉与禁忌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蕴。汉语当中非常普遍使用的打招呼的“吃了没有”,就深刻的反映出中国“民以食为天”的深刻文化背景。对不同人的姓名称说、亲属称谓、社交称谓潜移默化中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待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男尊女卑的生活背景。

三、思考与启示

综上,“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教学,或者说是语言文化一体化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或明或暗地,或隐或现地都充满着学习主体与客体所不可摆脱的两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对立与统一。语言和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息息相关彼此依存的,因此在对外汉语学习和教学中我们就要更加关注两者之间的这种联系,通过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在教学中更好地解决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文化冲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留意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比较和分析,同时,我们要不断汲取文化精髓,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因此,在学习和教学中我们可以:
(1)夯实汉语基础,提高文化修养。汉语当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的教学都跟汉语学习的好坏息息相关,只有对基础知识有系统准确的认识,对语言中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因素有成体系的把握,才能做好语言比较和文化比较,才能更好的进行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
(2)清晰学科体系,汲取丰富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试金石。要能对汉语教学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只有不断研读对外汉语学界先辈们的研究成果,解决汉语教学中要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才能建立良好的学科意识,深入了解各种要素间的深刻关系。只有不断的学习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3)找准研究方向,做好深入研究的准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备。教之道,贵以专。只有在一个领域持之以恒的研习,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对外汉语当中有专门从事习得研究、本体研究、教学法研究、文化语言研究的。只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深入下去,才能在学科领域内出成果。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文化和语言的相关性也进一步说明对文化的研究是有利于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的。深入研习语言和文化的相关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只有对依附在语言背后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的了解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手段。因此,从教学角度出发,要注意处理好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的关系。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策略。在语言教学中把文化因素导入汉语教学中,同时对学生采取文化调查,然后统计分析学生感兴趣的文化问题,以专题或者文化背景知识穿插于语言教学和实践课堂。另外可以注意区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对学生的文化圈进行系统了解,再做基本文化语言对比研究,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图片展示,课外实践,名胜古迹参观等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把学生从单一的分析语言结构的惯性教学中解放出来,引入带有浓厚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和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因素,从而提高汉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推进世界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参考文献: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67-70.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
[3]梅立崇.试谈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J].汉语学习1994,(1),49-50.
[4]马冬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15.
[5]王魁京.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问题的多面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91-92.
作者简介:
王汝云(1983~),女,云南昭通人,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