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汉语衔接,刍议英汉衔接手段差别与翻译写作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14902 浏览:604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衔接是为了实现语篇的连贯。英汉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大致相同,但具体选用及使用有着很大差别。本文试图以韩礼德和哈桑关于衔接手段的方式出发,以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几个方面探讨衔接手段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形式,并对这些衔接手段的翻译进行浅析。
关键词:语篇;衔接手段;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160-5
1 引言
最早较为详尽论及“衔接”这一概念的是Jakobson,他曾于1960年着重讨论过语篇中由方式与重复建构的语篇平行结构。但论及“衔接”的主要著作是Halliday和Hasan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2001),他们认为,当话语中的某个成份的解释取决于话语中的另一个成份的解释时,就出现了衔接(转引自胡曙中,2005:11)。实质上,“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体现语篇的语言成份之间的语义联系。Halliday和Hasan把英语里的衔接联系分为五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转引自邵志洪,2005:186-187),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手段。以形式上看,英语里有的衔接手段在汉语里也大多有着。尽管汉语与英语在篇章衔接手段上有诸多差别,但汉语篇章的衔接手段也大致可以归于以上五种。李运兴(2001:302)认为,衔接是“用语法和词汇手段所达到的行文连贯”。
虽然以形式上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并不意味着每种手段的选用也一样。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追求译文的表达流畅,并不一定采用相同的衔接形式,而应转换成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衔接方式。本文拟讨论这五种衔接手段在英、汉语中的异同,以及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些衔接联系以而获得语篇连贯。
2 语法衔接手段的比较
2.1照应
根据照应成分参照点的不同,照应可以分为前指照应(anaphoric reference,也称回指照应)和后指照应(cataphoric reference,也称下指照应)。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Halliday和Hasan根据指代对象的不同,把照应分为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2001:59)。
英语中的人称照应使用较多,汉语则远远不如英语广泛。英、汉语在语篇组织和衔接上有一个显著的区别:英语倾向于使用代词等替代手段,而汉语倾向于使用原词复现等重复手段(潘文国,1997:350)。英语代词系统十分发达,代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汉语一向对代词尤其是第三人称代词有排斥倾向。现代汉语的代词系统虽然有所丰富,但远没英语发达。这种情况反映在英汉互译上,就形成了英语用代词的地方,汉语除了前文提到的省略以外,往往使用原词复现的形式。例如:
Daiyu had been iling rather cryptically as she cracked melon-seeds,Now her maid Hsueh-venbrought in her little hand-stove.(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
译文:黛玉磕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来给黛玉送小手炉。
这个译例中,英语中只出现了一次“Daiyu”,而后分别用代词“she”和“her”来代替。而汉语中“黛玉”这个词则重复出现了三次(邵志洪,2005:165)。
照应衔接的另一种形式——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往往运用“the、this、that、these、those、here、there”等词构成上下文的衔接。在这一点上,汉语与英语有着着一定差别。首先,汉语中没有冠词,在处理英语冠词时,往往把冠词翻译成“这”或“那”等指示代词;其次,英语中“this”和“that”使用得非常频繁,而汉语使用指示代词的频率要小于英语,在英译汉过程中,往往会把部分英语指示代词具体化,反之亦然。例如:
He said nothing for a moment,Then:“I scribed something in my notebook the other day for future use,just had the idea while driving along;thathappens a lot.”
(R.J.Waller,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ry)
译文:他一时间没说什么。然后说:“我那天在我笔记本里记下了一些话以备将来用。是在开车时临时想到的,这是常有的事。”(梅嘉译)
在上例中,“that”回指上文提到的几天前刚发生的事,而在相应的译文中,指示代词却用了“这”。
比较照应在英语中也比较常见,但译成汉语时,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作适当调整和变通,不要完全受英语字面的约束。例如:
There will be fewer farmers tilling practice plots and they will he less time for sideline work.
译文:耕种私有小块土地的农民将会减少,他们以事副业的时间也将会减少。
上例中,英语比较照应转换为汉语词汇衔接,源语用“there be”结构表示主语的情况,而译语直接用主语开头,“fewer”和“less”这两个表示比较照应的词都译成“减少”,这样就使得译文既突出了主语,又强调了“减少”这一走势。
1[3]

2.2替代
替代也是语法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用“one,do,so”这些替代词去取代上下文出现的成分(黄国文,2001:115)。因此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语义要以替代的成分去索引。替代有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分句性替代(clausalsubstitution)三种。
英语总的倾向是尽量避开重复,替代这种语篇衔接手段常用来避开重复。虽然汉语中也有一些替代的衔接手段,例如“的”字结构可以作为名词性替代;“这么着”、“来”、“干”等可以用作动词替代,如同英语的“do”;“然”、“这样”、“那样”、“如此”等可以用作小句替代,相当于英语中的“so”。但总的来说,汉语仍大量采用原词复现以达到衔接上下文的目的,所以有些替代手段在译成汉语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
This book is a good one.
译文:这本书是本好书。
She sings better than she did last year.
译文:她唱歌比去年唱得好些。
A:Do you think John will win?
B:Yes,I think so.
译文:A:你觉得约翰会赢吗?
B:是的,我觉得他会赢。
上面三个例子中的英文句子分别使用了名词性替代“one”;动词性替代“did”和小句替代“so”,而翻译成中文时全部用原词复现。
2.3省略
省略主要指上下文已提到的、交际双方可以填补的、但不在特定地方出现的成分(ibid.:116)。许多被省略的成分往往能以上下文找到。省略也可分为三类: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很多省略这种衔接手段,但用法却大不一样。首先,汉语中主语省略非常普遍,而英语中一般句子主语省略很少。翻译时就经常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把英文句子中的主语也在中文译文中反复出现,以免造成译文的啰嗦和累赘。
But it''s the way I am,and try as I might,I hen''t been able to change it.
译文:但我就是这个脾气,虽然几经努力,却未能改过来。
英语中用了三个“I”,但译语却省略了后面两个小句的主语,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其次,英语中有大量的动词性省略,而汉语则是动词使用率极高的语言,动词在汉语中占主导地位。英语一个句子不管多长,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即使是并列句,为了避开重复,用了一个动词,后面的动词也常省略;而汉语里的动词一般不省略,而是重复使用。
We don''t retreat,we never he and neverwill.
译文:我们不退却,以未退却过,将来也决不退却。
上面例子中英语是个省略句,由三个并列的分句组成,三个分句时态不同,但结构相似,因此后两个分句省略了谓语中相同的部分“retreat”。而译语则重复使用“退却”这个动词,构成排比句,读起来顺畅自然,有气势。
关于以句性省略,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也有不同之处。
This peach is not ripe,I know from its color.
译文:这个桃不熟,看颜色就知道不熟。
在这个例子中,英语小句主要部分的省略转换为汉语中心词重复,“know”作不及物动词,但前一句子是它隐含的宾语。汉语译文把省略部分的中心词补了出来,这样既避开了意思不明确,又达到了强调的目的。
2.4连接
语篇中的连接是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以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Halliday和Hasan把连接手法归为了增补、转折、因果和时间四种联系。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连接。和其他衔接手段相比,连接是英汉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种。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英语连接成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显性的,而汉语连接成分则多为隐性。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对原文中的连接成分作出符合译文规范的转换。
(1)增补(additive)。英语中常用“furthermore,in addition,and,also,what''s more”等词来表示。
The house is too all,and furthermore,it''s too far from the office.
译文:这座房子太小,而且离办公地点也太远。
原文用“and furthermore”使语义更完整,语法更合理。译文译为“而且”,保留了原文的语义,也符合汉语习惯。
(2)转折(adversative)。英语较多使用转折词来体现转折联系,汉语可以不用转折词却在语义上含转折意思。
“A gentleman uses his tongue but not his hands!”protested Ah Q,his head on one side.
译文:“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3)理由(causal)。英汉差别不大,但由于英汉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在用词上略有不同。例如:
a The crops failed because the season was dry.
译文:因为气候干燥,作物歉收。
b Because he was convinced of this fact,hestuck to his opinion.
译文:他深信这件事正确可靠,因此坚持己见。
句a翻译时将理由放在句首,符合汉语习惯。句b则把理由以句译成主句,且省略了连接词。
2[3]

(4)时间(temporal)。英汉在这点上也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英语通过一些连接词表示时间先后次序;汉语较少使用时间连接词而较多使用连动句表示时间先后。
3 词汇衔接
语篇中的一些词语相互之间有着着语义上的联系。词汇衔接就是通过词语选择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语义链,以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性。在Halliday和Hasan看来,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 cohesion)大致分为两种:复现联系(reiteration)和同现联系(collocation)。复现联系指用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等构成的词汇链;同现联系是由习惯性共现的词汇组合而成的词汇链。这两种词汇衔接不仅仅有着于一个句子内部,而且包括跨句或跨段的词汇链。因此,复现联系和同现联系具有衔接功能。如下图所示:

3.1复现联系

3.

1.1同义词

用同义这类重复手段来实现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衔接是英语和汉语共有的现象。同义词的使用不仅可以避开重复、防止单调,而且能根据概念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同或相近这条原则实现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衔接,在英汉语中都可使语篇在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如:
Death in old age is rarely called ultimately…a long life is thought to be a full one,But with thepassing of a young person,one assumes that thebest years lay ahead and the measure of that life wasstill to be taken.
译文:寿终正寝不能称作未尽天年一长寿即意味着生命的圆满。但英年早逝则会引发感慨:美好年华未竞,评说尚待时日。
这里“death”和“passing”是概念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相同的名词,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句子中,在语篇里起到相互指代作用,以而把两个句子以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前后衔接了起来。译文按照汉语表达习惯和其在句子中的搭配,分别译为“寿终正寝”和“英年早逝”,把原文中的省略式短语“ultimately(death)”译为“未尽天年”。这三个四字结构都是“死亡”的委婉表达,同样实现了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的衔接,再现了原文的内涵。
3.

1.2上下义词

上下义联系也是一种常用的重复手段。上下义联系词指一个成份所表达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属于另一个成份所包含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围内。英汉两种语言在上下义联系的划分上基本一致。在英汉语篇中,上下义联系词都经常用于某个概念或物体的界定,上义词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较概括,用来界定下义词;下义词可以用来解释上义词;而且上下义联系词在各类语篇体裁中都可能出现,以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篇的衔接。例如:
It is simple enough to say that since books he classes……fiction,biography,poetry……weshould separate them and take them from each whatit is right that each should give us,Yet few peopleask from books what books can give us,Most oftenwe come to books with blurred and divided minds,asking fiction that it should be true,of poetry thatit should be false,of biography that it shall beflattering,of history that it shall enhance our ownprejudices.
译文:书既然有小说、传记、诗歌之分,就应区别对待,以各类书中取其应该给我们的东西。这话说来很简单,然而很少有人向书索取它能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拿起书来往往怀着模糊而又杂乱的想法,要求小说是真实的,诗歌是虚假的,传记要吹捧,史书加强我们自己的偏见。
在这段引自Virginia Woolf《怎样读书》的语篇中,原文中的“book”和“fiction,biography,poetry,history”构成上下义联系,下义词“fiction(小说),biography(传记),poetry(诗歌),history(史书)”都是对上义词“book(书)”的进一步说明,使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更加明确,不仅使语篇前后衔接连贯,而且可以增添新内容,使语篇得以扩展延续。
3.

1.3概括词

概括词也被称为“准实义词”,其特点是语义上空、泛、抽象,其所指或含义需借助上下文推断。由于这种词的所指需依赖上下文,因此它们和指示代词及人称代词一样具有所指性,可以构建篇章的整体语义结构和逻辑框架,创建语篇连贯。这类词数量多,使用普遍,如“problem,situation,concern,group,plan,scheme,practice,move,operation,endeor”等。英译汉时,在适当地方添加“general word”,有助于译出语义连贯、逻辑严密、条理清楚的文字,反之亦然。例如: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the economy.
译文:善于利用时机解决经济理由。
His arrogance sent him into isolation and helplessness.
译文:他的傲慢态度使他孤立无援。
上述两个英文句中出现的是具体的单词“economy”和“arrogance”,而在翻译成对应的汉语时,为了表达更连贯,会分别加上概括词“理由”和“态度”。

3.2同现联系

在Halliday和Hasan看来,词汇搭配不仅指一个词组或句子内部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联系,而且包括跨句或跨段的词项习惯性共现,也就是同现联系。在英汉语篇中,围绕一定的话题,一定的词往往会同时出现。因此,英汉语篇内的词汇搭配都可以有效地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体现语篇构力的强弱,是词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
“yet,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his wife,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the praises the stone curer curves over his bones;who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a good child,agood wife or a good husband,”(Thackeray,Vanity Fair)
译文:“……不过偶然会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慧的妻子、尽职的丈夫”。(杨必译)(转引自郑瑶菲,2007:63)
英语原文语篇中出现了五个“good”,该词的基本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是“好的”,可以和很多不同的词搭配,以而具有多种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而译文则是根据汉语习惯,根据上下文及所搭配的另一个词来选择最佳词义,把这一通俗的词译得恰如其分。
4 结语
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点,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着一定的差别,在英译汉时便必须作一些调整,以使译语语篇连贯,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英汉翻译实践中,进行英汉语篇的比较和浅析才能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原意,使译文紧扣主题,围绕中心,语句通畅达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衔接上有着差别,这也体现了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的特点。因此,翻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手段,并考虑两种语言各自所涉及的表达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异同,用最得体的语言将原文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衔接方式,最终都要服以于语义的连贯。
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