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语文学科目观及其现实作用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21035 浏览:941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925年,朱自清先生提出了语文学科“双重目的观”,对语文学科目的做了颇为中肯、妥帖和辨证地论述:“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他的学科目的观,揭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指出语文学科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与语文能力,揭示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论述,对我们今天正确熟悉语文学科的性质,对当代的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仍然有着不可否认的指导意义。我们看到,从上世纪20年始,语文教育家们已经留意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开始寻找它的个性特征,并且指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不可分的实质,语文是以语言为媒介,包含丰富知识的教学科目。因此,脱离历史语境在工具与人文的两极框架中做语义推导,离开学科的价值取向,已经丢失问题的实质。另外,语文学科弘扬人文精神,肩负育人的责任,天经地义。但无视语文学科特有的功能,漠视学科的实用功能,忽视和放弃语文能力培养,空头的“人文精神”只能使语文教学陷入更深的泥淖。从根本上讲,目前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和练习的问题,而是要哪些知识和怎样练习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进行学科知识的除旧纳新,注重知识内容的改革,确立科学的知识观,并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的方法。练习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就中学生而论,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鉴戒朱自清学科目的观思想,迅速养成学生读书、思想、表现这三种习惯或能力,确实是一条正确的语文教学之路。【关键词】:朱自清目的观现实意义
【论文提纲】:摘要3-4Abstract4-5一、语文学科目的观的形成5-8(一)时代背景和教育思潮的影响5-6(二)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教学探索6-7(三)对他人语文学科研究成果的吸收及鉴戒7-8二、语文学科目的观的涵义8-10(一)养成习惯或能力8-9(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9(三)“双重目的”之间的辩证关系9-10三、语文学科目的观的历史价值10-12(一)揭示了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10-11(二)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11-12四、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熟悉意义12-17(一)语文学科性质观发展轨迹12-13(二)学科性质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表述探析13-15(三)目的观对学科性质的熟悉价值15-17五、对目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鉴戒意义17-23(一)关于人文性问题的熟悉18-21(二)关于语文知识与语文练习问题的熟悉21-23六、对目前语文教学的启示23-31(一)语文教学效果差的原因探析23-25(二)迅速养成学生读书思想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5-31参考文献31-32后记3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