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自然,刘亮程作品中风意象有着作用相关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14730 浏览:608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证明了自我与他者的有着

海德格尔著名命题“语言是有着之家”以根本上了语言与人的联系。海德格尔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思想的载体,还有独特的“有着”作用。任何东西都命名有着,如同一张桌子,在“桌子”命名之中,才能被大家认识到,此在的桌子。生命个体,的存活作用也在有着的语言之中。“个体生命寄寓语言之家中,才能生命的作用与完整性,语言之家也个体生命的居住与守护,才免于被抛入风雨后的萧条和坍塌。”
刘亮程风意象开创了属于个体生命的自我有着言说。“惟语言才使人那样人而有着的生命体”,风意象,能刘亮程生命本质的坚强与战栗的完美融合。“要记住风。无论是瞎子还是常人,风永远是最的。时候刮东方风,时候刮西方风,只要辨清风向,会听风声,风会把大地上的都告诉你。那些房屋、草垛、树、人畜的大小形态,都会被风描述出来。”瞎子讲述给儿子的,说出了风他者,怎样不同的声音,在听觉里面了世界的有着,瞎子能感觉到不同事物的有着,也就知道了的方位,自身的有着。“好多人学冯七去跑顺风买卖,在一场风中离开村子。另一场风中,有的人带着远方的尘土和落叶回来。”在风中出去在风中回来,人物的生活环境,位置的移动,不转变是人本身,了生活的辛苦,对生命作用的深思。刘亮程跑顺风买卖的人,展示了生命的本来作用,有着的作用,即使给出答案,至少也了不足,让读者深思。
刘亮程以文学的法学论文方式,把在村庄过生命个体的内心体验与存活方式,解说为人有着着的古老话题。在这里,去把握现实,有着的潜在性与可能性。“天地间来来回回是同一场风。但在风的上面,尘土飘不到的地方,是一村庄人的梦。”风的场次、上下划分绝对的标准,文学作品,刘亮程以虚构的方式,想象一场风的事物,划分,在不受风影响的地方,脱离了人世的污染,才是混沌的地方,才有村庄人的梦。“年后有一股寒风,以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以未被寒冷入侵过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我才穿再厚的棉衣也用了。”以寒风来展示内心的感觉,内心的寒风是不有着的,这里的寒风是自然的有着物,意识的有着物,真实体验,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着,用寒风表示自我与外界的联系,地了内心的绝望与孤独。
“要么是向北的风一年一年把路吹到这边来,像吹一根绳子一样。”路的变化是人作用的后果,和风多大的联系,这里,把路的变化归因于风,了对不足的豁达,解脱了人自身的理由。人是自然的有着物,在看待不足的时候,就会超越自然,社会的有着物。
批评家斯图而特·霍尔:“事物自身几乎不会有单一的、固定的、转变的作用,于像石头那样显著的东西,也既是一块石头,也是一座界碑,或一尊雕像,这取决于它所意味的东西。也说,取决于它所处的某个特定的使用背景。”简单来说,事物的作用是被使用者赋予的,在特定环境下的使用作用,自身的特点反而被掩盖。风意象是自然的风、社会的风、精神的风,诗意的风更是自我有着更是他者有着的。刘亮程在作品中用了众多风意象,代表他的存活方式与深思定位,是作家内心构筑的一片的领地,在这里,刘亮程风世界、认识了世界。

二、生态环境的预警

风的描写,也渗透出作品生态审美趋向。前面浅析了作品中风自然物质、信息系统、艺术层面、社会层面的含义,与古代汉语中“风”的含义比肩,但也够成了生机盎然的语义系统。在这里,人类与自然万物共存,人间道德与天地节律相应,“风的语义场实际上已经展开为运行的生态系统,以气为、为内在能量、为信息源头的生态系统”。
刘亮程在1998年的散文集里面,是务实的风,自然的风,也有寒风吹彻的时候,的风意象自然的、和谐的。“在风中叉开腿跳个蹦子,落下时就像骑在一条跑狗身上,顺风窜出去几米。”孩子和风玩耍,有大人的吓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拴牛桩能“把风撕裂大口子,就像一匹布撕成两批,一场风变成两场”,风在时候是顺以的、柔顺的,风是自然的一。用听觉对日常生活想象,像老人,回忆年轻的时光,充满情感。“村子里只剩下月光与风”,风在这里具有诗意的美,捉迷藏的小伙伴回家了,人独自到月亮与风,感受是审美人生的追求。
现代社会以来,和谐已经不有着了,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理都对立的。在作品中,人本科论文类刚来到虚土庄的时候,儿童“和风玩,和风树叶玩”,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在虚土庄喜欢的个东西是风”。人类砍了梭梭红柳,挖出它们的根烧火,风就变了。“风像孩子一样一年一年的长大。刚来时,风声是孩子的喊叫和唱歌。它在荒野上奔跑,嬉戏,光着屁股。这几年它的声音变成了成年男人的吼叫。它的暴躁脾气已经开始显露。总有一天,一场飓风刮走的草木土地。……再也走下去。”以风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刘亮程的“村庄”,是理想的乡村,当诗意的乡村遭到破坏后,作者除了惋惜,留给人类的还有反思。
乡村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侵蚀,在2010年的小说《凿空》里面了更好地证明。刘亮程以这部书走出了的黄土梁,来到南疆,与世隔绝的阿布但村。在驴背上慢悠悠度日的村庄,充满了和现代人生活主题几乎相悖的,是都市人梦寐而不得的慢节奏。宁愿在驴背上慢慢走,也不愿意用现代的三轮车。
在这样的村子发生了怪异的一幕,“一次,一辆石油卡车翻到村头的沟里,油罐裂了,黑糊糊的原油淌了半沟……全村人的手都摸到了它。那好长一段时间,村里人手是黑的,脸是黑的,衣服上斑斑驳驳沾着黑油,洗不掉。……”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化是必定的,这样的变化利弊,还是以长计议。当乡村文明遭遇现代工业的时候,节节败退的乡村文明带给了作家无尽的惋惜。
虚土庄的人把梭梭红柳全部砍光,只得把它的根挖出来烧火。为有虚土?理由是植被的破坏。“以前这里很少刮西风,你们知道,是东风。那伙人在沙梁上盖了房子,带沙子的西北风就多了”,随后就出现了“天空在落土”,人的存活成了不足。“走吧,这地方住不成了。庄稼长一寸就被土埋掉一寸。树越长越低。东西都落满了土。”这样的描写联系到现实的环境,春天的沙尘暴土地的沙漠化,人的个体膨胀,让的社会出现的“人类纪”。人类纪最的特点是全球气候急剧变化,已经开始了的地表温度上升、淡水资源枯竭、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抬
1

高、土壤沙化、海水酸化引发的动植物种群的全线溃败。人类纪与以往的“寒武纪”“白垩纪”等地理名词的不同人做了地质的,人的对地球生态施加了的影响。
刘亮程的虚土庄,是人类存活危机的象征,给的除了震撼还有沉思。在自然选择面前,人变成了存活适应能力更强的鼠。刘亮程用人变老鼠的例子,提醒人类向自然万物学习,才是长久的存活之计。“老鼠总是比人有办法,那些埋在沙土里面的谷粒、草籽草根,食物。”动物的生活比人简单,人向动物学习存活之道。《虚土》的叙述视角是五岁孩子所感知到的世界,孩子是亲近自然的,对万物有自发的同情和广泛的理解,孩子会幻想人能变成鼠、云被钉住。孩子拒绝长大,“我不长大行吗。我长大,看有办法。我每顿只吃半碗饭,每次只吸半口气,故意不让长大”。不想长大的孩子,保留了作品中童年的快乐、天真、好奇心与想象力。用来支撑孩子生命的“半口气“,是风在人体内的有着,是孩子心灵中积淀的正邪哀乐之气,天人感应的展示。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嬉戏的生活着的儿童,反而更能生活的规律和自然的联系,胜过了成人。成人有价值的生活,还以为更聪明,的智慧是融入自然,取法自然。”人变鼠的适应自然现象刘亮程向梭罗致敬。作家营造了与世隔绝、自在的乡村世界,乡村的知识应付生活,抛弃民俗,杜绝工业文明,人与自然亲密依赖还原到人类的童年。人类纪来临了,人加强的适应能力,了对环境的无奈与痛惜。融入自然,才是人类存活的延长之道。
刘亮程的个人体验,经过感情的内在赋形,立象以尽意,把塑造意象贯穿了阶段创作的始终,以独特的方式表述了哲学理念。在生活中一成不变的东西里面找到了智慧的本源。风意象在众多的意象里面是最具特点的,无论在理解作品内涵还是创作,都忽视。
注释:
①潘华琴:《文学言语的私有性》,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25页。
②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81页。
③④⑤(11)(12)刘亮程:《虚土》,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第122页,第124页,第131页,第75页。
⑥⑦⑩刘亮程:《人的村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第98页,第120页。
⑧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论述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⑨(16)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第270页。
(13)(14)(15)刘亮程:《凿空》,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页,第169页,第193页。
(17)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作者介绍]
王琰(1979-),女,商丘雎县人,硕士,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文学论述教研室讲师,探讨方向为文学论述与现当代文学。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