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代,两名篇疑点商榷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27476 浏览:129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和必修2选用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教学中,这两篇文章都有疑点,斗胆写出来。

一、《记念刘和珍君》的两处疑点

1、“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人的。”句“人”指哪些人?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次在:“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人的,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很好理解,句“人”指的是反动统治者御用文人;次在第七:“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人的。但这回却很有一些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以容。”这里的“人”还是指那些人吗?显然。文意理解,其所指有三:“当局者”、“流言家”、“的女性”。言下之意,女性临难以容是出乎作者意料的,作者对女性也“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的。而事实是这样的吗?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疗救的。”鲁迅先生对被“压抑至数千年”的女性是满怀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的,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例证。即使对孔乙己、阿Q之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觉悟,希望自立、自主、自强,哪有“最坏的恶意”?
那么,第七的段话实在让人费解。另外,“但这回却很有一些出于我的意外”“出于我的意外”也值得推敲,赘述。
2、“当三个女子以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弹的攒射时候,怎样的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句“这”指代?“伟大”是写谁的?
“这”是近指代词,所指代的是前的内容,而前面的介词短语,表示时间,这样,“这”指代不明,后面的“伟大”是写谁的也好理解。《教师教学用书》上说:“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我看,“伟大”也和后面的“伟绩”、“武功”一样理解为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是对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的嘲讽。对“伟大”一词理解的不同又会对这一段文字层次的不同理解:持赞颂说,这一段就以“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为界分为前后两,前面是赞颂三个女子,后面是嘲讽段祺瑞政府和八国联军;持嘲讽说,这一段就会以“还在医院里”为界分为两,前面是说三个女子的伤亡情况,后面是揭露和嘲讽段祺瑞政府和八国联军的罪恶。出现上述情况“这”指代不明,而根本的理由还是前面的介词短语出了理由。把“当”“的时候”删去,理由就会迎刃而解。
二.《故都的秋》的两处疑点
1、课文段写到:“我的不远千里,要以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以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句“饱尝一尝”值得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饱”是个副词,可理解为“”;“尝”是个动词,“品尝”的意思,“尝一尝”是动词重叠,表示动量小,起减小动量的作用。那么,“尝一尝”的前面再加上“饱”,岂自相矛盾?说“饱尝秋味”、“尝一尝秋味”却说“饱尝一尝秋味”。
2、课文段首句:“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将近”是不到,“十余年”是超过十年,到底是多长时间呢?
这些疑点,有的老师可能了,有的也许没。即使了,有人也不说,是吹毛求疵,是对两位先生的不恭。岂不知,学生若不加辨别地把这些当成经典记诵,后果如何?
的质疑可能稚嫩,,教学中若能这样,或许对学生产生影响,激发的怀疑精神。
现在的学生,肩负着升学的压力,被动接受的知识多,探求的知识少,不敢怀疑,是对名家。这无论是对知识的传承还是对人才的培养不利的。,在教学中要敢于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在质疑中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在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中辨别是非,以而提高,的学生才不会人云亦云的鹦鹉。
钱浩,教师,现居安徽固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