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论趣味英语课对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5751 浏览:165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开展趣味英语课,教师做游戏、表演、讨论话题、开展辩论、模拟答记者问、小组竞赛等多彩的形式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高。
词:趣味课堂 合作能力 交流能力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知识的训练,在教学中灌输接受型的填鸭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欠缺,妨碍了学生的全面进展。合作是很的能力,在社会中,事情只靠个人力量是完成的。所以,学会与人合作,以对方那里寻求的信息是至关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学生使用英语去交流信息才能学好英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开设了《趣味英语》校本课程,此课程生动有趣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互相,感染,既深化了课本内容,又了交流思想,交换信息,以而提高,全面进展。
一、做游戏
游戏深化某一话题,巩固所学内容,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对学生的内驱力深远的影响。如教学必修4单元Body Language时可组织这样的游戏:教师课前准备几张卡片,上面写着:Hello,Goodbye,Yes,No,Good,Victory,Silence,Applause,I′m tired. I′m confused. Come here等。活动时,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与教师合作,这位学生卡片上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姿势,让全班同学猜卡片上的内容,猜对后,将卡片出示给全班学生看读。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身势语的重要量,又了用身势语交流。
二、表演
有些课文属于戏剧体裁,适合表演;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可做的改编,让学生表演。学生课前准备,可在教室里布景,还化妆,让学生课前交流彼此的感情与体验,揣摸人物的内心世界,角色。如在学习必修3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Act 1, Scene 3)一课时,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的角色有Narrator、Roderick、Henry、Oliver、Servant,学生自备简单的道具,如信封、凳子。这样把表演引入课堂,既调动了学生感官参与活动,也将情感因素加入,地了合作与交流。

三、话题讨论

教师把课文中心思想提炼成话题或小标题,让学生就这些话题以课文中找出信息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经验和知识,求得新的进展,以而学生以不同的侧面再现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感受作者的主观态度及写作的目的。如选修6单元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文章的内容话题:1.Art of the Middle Ages.2.Art of the Renaissance.3.Art of Impressioni.4.Modern Art等。学生讨论,既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了进展,又了语言的交流。

四、开展辩论

教师课文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形成对立的双方,然后让以课文中或已学的知识中找到支持的言辞,展开辩论。以选修6单元A Healthy Life为例,教师针锋相对的两个:1.Smoking is harmful. 2.Smoking is useful.让女生持1,男生持2,并课文内容和的认识发表意见,正确的,明白吸烟的危害。这样既深化了学生话题的认识,又了用英语交流的目的。

五、模拟答记者问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中任选一名学生扮演文中主人公,另一名学生扮演记者,然后记者就话题内容提问。如必修4单元A Pioneer For All People 一课中,记者可向Yuan Longping下列理由:1.What′s your achievement?2.Why did you want to increase the rice output when you were young?3.Why do you care little about money?4.What are your dreams?当然,学生也情况增加或调整采访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合作采访形式,达到了用英语交流的目的。

六、开展小组竞赛

学生按座位自然分组,由教师规定话题,限定时间,各组组员之间合作、交流信息,然后由教师提问,各小组抢答,按成绩分出胜负。这样,学生就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自我价值,认识到团队的重要量,交流的目的。,引入评比机制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催化剂。
言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胆地参与积极、多彩的英语课,让“动”,使课堂“活”,才能让快快乐乐地知识,轻轻松松提高的合作交流能力。
文献:
[1]梁仪.英语教学法探讨.北京出版社,1998.
[2]张正东,黄泰铨编著.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科学出版社,1999.
[3]姜景,张振翅,张颢主编.高中新课程推进理解与.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责编 潘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