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13966 浏览:59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和探讨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能够调动学生的视听功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蓝蓝的威尼斯》一文,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有关威尼斯的图片,如李亚度桥、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等,让学生一睹威尼斯的风光。学习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我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路见不平一声吼》,并配以画面,高亢浑厚的歌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2设置悬念,加深理解
教学《孔乙己》一课,可以制作一组关于咸亨酒店布局的平面图,让学生选出哪一幅的建筑布局与课文相吻合。这无疑会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目的的深层次的理解与概括,做到以看促“读”。如契诃夫的名篇《变色龙》,当奥楚蔑洛夫被告知狗是将军哥哥家的时,他说了一句“我早晚要收拾你”,便裹紧大衣离开了广场。我立即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脸部特写定格,并引导学生:“此时的奥楚蔑洛夫会想写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看着这特写的画面,看着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丑态,情思涌发。
3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李洁林老师曾经说:“一旦他们的熟悉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活动,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熟悉会更为饱满,更为深刻,也更为生动。”多媒体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设置情境,并且引领学生沉浸于情趣之中,使学生身在课堂而情与文相融,以而领会美,欣赏美。
如《背影》一文,固然比较浅显,可它面对的是生活阅历较浅的中学生,他们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感受较少,很难使他们进入角色。此时利用多媒体把“父亲那努力攀着的双手、慢慢向上缩的双脚、向左微倾又有点肥胖”的背影展示出来,同时启发学生把这一活动着的背影与“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抵押还亏空,又添债办丧事;自己的阔别……”联系起来,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我”,此时学生的情感,犹如碰到电光火石,一下子被照亮了,很快投入到作品中去。
课文所描摹的任何事物,都是一种意向性的“再现的客体”,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其中包含着很多空缺点。因此,学生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空缺点进行填充和创造。但有时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迟迟点不起来,那么,此时的多媒体就充当了“火花”的作用。
如学习《海燕》时,用多媒体再现那“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汹涌的波涛”,在配上“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面对创设的这一情境,学生的想象之火就被点燃了。教师再顺水推舟,继续启发:想象海燕是怎样在此环境中“享受生活的战斗的欢快”的?海鸥、海鸭、们,又是怎样躲避狂风雨的?此时的学生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与海燕同欢快,布满了豪壮的情怀和革命的热情。
4直观显示,解重难点
教材的难点和教学重点,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点解决的内容,假如处理不好,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在综合处理和制约教学论文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让文本变抽象为具体,以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得以顺利解决。
《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沙漠是可以征服、利用的。教学时,我依据课文要点设计的一组启发式不足用多媒体打出;教学过程中,又插叙有关沙漠危害人类,人类征服、利用沙漠的录象,图文并茂,然后层层诱导。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轻松的氛围中,顺利的理解掌握了以沙漠的危害到“征服”、“利用”沙漠的结构重点。《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目标是熟悉苏州园林的独特风格,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特点,文章以四个方面来说明,其中一个方面讲的是“亭、台、轩、榭的布局”。什么是亭、台、轩、榭?它们是怎样的?区别又是什么?查阅课文注释和《现代汉语词典》,“轩”翻译为“敞屋”,“榭”翻译为“水边的屋子”。然而这种解释是间接的、抽象的。因此,在执教时,针对这一不足,我选用了“网狮园”亭、台、轩、榭的布局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结合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以而顺利的让学生熟悉了苏州园林的特点,突破了难点。
5创设,主客和谐
上课时,教师融情于教材,融情于学生,融情于课堂,而学生面对这种教法显然兴趣盎然。这样就使的教与学达到了高度融合,教师、学生、教学客体达到了高度和谐,整个课堂教学迭起,自然流畅,融为一体,显示出主客和谐的美。如教余光中的《乡愁》,我事先以一大堆音像资料中精心选择、剪裁,并编辑制作了课件。在这节课中,我共设计了两个。学习的是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再创造。一上课,学生首先被辑录的画面和浓浓的《思乡曲》所吸引、沉醉,于是跨越了时空的屏障,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原诗的内涵被无穷拓展、发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达到了。在此期间,诗人那浓郁而复杂的感受也融入了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再创造能力”这一教学任务圆满完成。紧接着在见仁见智的讨论中课堂上又掀起了诗歌意象的思索。此时,教室里静的出奇,同学们都在思索:“诗人为何要选择邮票这一意象作为思乡主题的载体?能否选择另外的意象?”由于主客体高度和谐,课堂迭起,令人难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