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个性心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5319 浏览:169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教学,既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科学与艺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就应该捉住教学对象——学生的个性心理。著名心理学家林伊在《阅读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一书中夸大阅读就是获取作用。所以阅读不光是认知活动,还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介入。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若能够较好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不但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得到培养和巩固,而且还会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教学论文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可控性。
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的一般特点以及与心理过程的密切联系,结合课堂阅读教学的实际,我觉得可以以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激发阅读动机,引起阅读需要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高尔基语)。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有无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成绩优劣的重要因素。为此,针对每篇课文、每堂课所讲述内容及所需要达成目标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短暂的直接的动机得到膨胀,激发学生正确的、强烈的动机,可对课堂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满足阅读兴趣,唤起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兴趣的激发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原始动力。

1.引入阶段的兴趣调动

引入阶段的兴趣调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如制造悬念,设计精美导语、设置疑问、行为揭题等。举制造悬念为例,在教学《赠汪伦》时,教师可说:“这首诗是李白写的,说起李白大名鼎鼎,可像这样的诗人也会上当,而且就是他的好朋友汪伦骗了他。说来也怪,汪伦假如不骗他,同学们今天还看不到这首诗。”听了这番话,学生觉得好奇,纷纷要求老师继续讲下去。于是,老师就叙述了李白怎样被骗。在这里,悬念的制造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迫切心情,还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导读阶段的兴趣调动

兴趣的激发轻易,保持就有一定困难了。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持续,这就涉及到导读阶段的兴趣调动了。教师应努力发掘语言文字中所包蕴的美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朗读欣赏、比较品味,则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透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作用和情趣,得到美的高层次享受。

3.结束阶段的兴趣调动

结束阶段的兴趣调动重点应该放在排除非正常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干扰,以及承上启下,有利于顺利地过渡到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去。

三、调动阅读情感,丰富阅读体验

“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感受、体验、揣摩。

1.针对情感的情境性进行的阅读体验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情境,形成相应的情绪气氛来制约教学论文学生的情感。如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创设相应的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中;阅读抒怀性较浓的记叙文时,创设相应的情境可以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文章的情感氛围之中,受到浓郁的浸染;阅读情节性较强的记叙文时,创设相应的情境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浸染,得到应有的审美享受。

2.针对情感的移情性进行的阅读体验

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他人他物,这便是情感的移情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色”。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有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诗人内心悲伤愁苦而不自觉地借助于外物的形式来体现的体现。教师的教学倘若不能够使学生把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到的情感(对讲授者的情感,对讲授内容的情感)迁移到对四周的事物,对下一轮知识的学习,以及他们的生活当中去,这样的教学便是不完善的教学,便是跛足的教学,便称不上是优质的教学。

3.针对情感的独特性进行的阅读体验

常见的阅读教学往往把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体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果断反对的把“学生只是以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情感的独特性,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这种以人为本,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特点也正体现了小学阅读教学所倡导的人文性特点。

四、激活阅读留意,达成阅读目标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体现出来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现象,便是留意失控的结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留意的把握就是要使学生留意对象的印象或内容,并维持在他们的意识之中,制约教学论文学生留意这一项的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使他们能够得到清楚的、正确的反映,直接达到教学目标。

1.留意的指向激活

将学生由课外的无意留意引向课内的有意留意,便是一种对留意的指向激活。学生由课外活动进入到课内学习中,往往需要一个心理准备过程。在此,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常规学习用品的摆放,通过对学生坐的姿势提出要求,让学生停止交头接耳,使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氛围中,此时,在通过吟诵诗歌、童谣、课文片断等,让学生稳定情绪,调节生理活动,调整留意的指向,以尽快进入到语文学习的角色与情境中。

2.留意的集中激活

在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浅析人物的特点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留意力转移到具体的不足中来,深入理解并力求掌握文章的中心和课文所讲述的知识点,就是对学生的留意力进行集中激活。

3.留意的转移激活

在阅读任务基本完成之后,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学习策略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把这些策略与感情运用到其他课文的学习中去,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这就是对学生的留意进行转移激活。如在教学完《小珊迪》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文练习:《小珊迪死后》或《小利比的不幸遭遇》,要求学生想象小珊迪死后他的弟弟小利比的生活遭遇。这项练习能够转移本来已经有些松懈的留意,使之更新并且得到新的强化,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吃人的社会显示的熟悉,以深处理解穷人家的孩子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必然遭遇的不幸命运。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的时间里,我们关注的大多数是教材本身,以及是一些辅助的教学工具,却没有将目光移至我们教育的对象,确切地说是他们的心理。我们只是一味的给予,却不知道他们喜不喜欢,他们乐不乐于这样接受。所以当我们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出发,来进行教学时,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茅彩芬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东方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