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音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10962 浏览:46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音乐是一种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体现手段的艺术,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丰富、生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音乐的巨大感染力来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激发人的想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与“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这种独特的上风,让音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情感
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当它以音响的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情感上的直接体验时,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的类似反应,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选用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情境。这样会更轻易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之中,以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凡卡》的新课导入,为渲染课堂气氛以及激发学生的情感,我首先播放了《我们多么幸福》。音乐响起来了,看着学生们的脸上布满愉悦、幸福的神情,我问:“同学们,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反映了我们的生活是这么的幸福欢快。”“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紧接着,我又播放了《小白菜》,悲惋、哀伤的曲调充盈着整个教室,学生的情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以原来的幸福愉悦转入低沉哀伤。此时,我直入主题:“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欢快!而生活在旧社会的‘小白菜’又是多么值得我们同情。今天,我们来看看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小凡卡,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凡卡》。”这两首基调截然不同的歌曲,在强烈的比较中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整体的、特定的心理场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学生以一种最佳情绪进入具体的课文情景,为深入课文学习和写读后感作好了铺垫。
创设情境,激发想像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进展依靠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课文是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为媒介和手段的,小学生要反复去读与理解,才能想象文字所描述的情境,才能体验作者的情感。而音乐以轻重缓急的曲调、明快优美的节奏,给人更为直接、生动、丰富的感受,音乐唤起的联想是以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可利用音乐在情感渲染方面长于文字的上风,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聆听音乐,使学生更轻易、更快地进入课文中的情境,去感受感情,感受意境,展开想像。在教《鸟的天堂》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时,为了能让学生进入群鸟嬉戏的情境中去感受情感,感受意境,展开想像,我让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百鸟争鸣的音乐。动听的鸟声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展开丰富的想像:“我眼前有一株好大好大的榕树,树上有成千上万的鸟儿在欢快地歌唱。”“我看到了很多颜色与形态各异的鸟儿,有的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有的在树上盘旋,有的在扑翅膀,有的在练歌,多么热闹的百鸟盛会!”这样的一段音乐,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维妙维肖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像丰富,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一段音乐,轻而易举地化解文段的教学重难点,并使整堂课进行得流畅自然。
配乐朗读,产生情感共鸣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感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在指导学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我也常巧用音乐的气力,进行配乐朗读,来提高“读”与“感”的效果。由于音乐的节奏、曲调能为营造氛围提供契机,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所以配乐朗读能让学生在文与乐的海洋中畅游,提高读的效果。在教《卜算子·咏梅》时,学生理解了这首词的词意和作者的精神后,我选用了一段古筝曲给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有声有色地朗读起课文来,朗朗的读书声与悠扬的音乐融合一起,使学生的情感与诗词表达的情感也达到融为一体的境界,激发起学生对梅花品格、对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通过教学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巧用音乐,不但可以起到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想像的作用,还可以使学天生为“乐之者”。
责任编辑魏文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