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服务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6610 浏览:220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经过三到五年的学习就要走入社会,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关注更多的应是职业素养的培养。开设语文等课程也是为这目的服务。那么我们首先把职业素养的概念弄清楚。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英文careerquotient简称CQ。也可以说一天生败看职商。
职业素养包含哪些方面?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

(二)职业思想(意识)

(三)职业行为习惯

(四)职业技能

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前三项属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以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后一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轻易获得。例如,计算机、英语、建筑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令我们掌握入门技术,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可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假如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所以,用大树论述来描述两者的联系比较直接。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
要想根系发达,需要的是营养的吸收。语文提供了培养价值观、人生观这方面的内容,语文课本的深层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可以说渗透于每一篇课文的一字一句,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它是语文课本的灵魂和民族烙印。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课本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具有特定的文化教育功能。语文课本的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民族思维方式;②精神价值系统;③民族群体的稳定心态和心理层次。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职校学生学习语文课本的目的与高中不同,让学生提高其职业素养,精神价值系统的形成尤为重要,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势在必行。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革新教学论文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都要求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行文化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素养,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底蕴,创设适合学生接受的情境,再辅之以公道点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提高成效。
通过以上浅析,职校的语文教学应该由职业教育的属性来决定课程革新教学论文方向,学生的职业素养是被用人单位所看中的,因此我们要以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来做一些努力,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地培养和熏陶,这样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出一位语文老师的贡献。以下三方面就是我们可以实施起来的。
1.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教材中课文包含着很多显性或隐性的价值观、人生观素材。语文教材的内容(1)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社会、思想策略、良好习惯等等;(2)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正义感等等和个性心理品质;(3)美感性。教材丰富的内容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敬业与乐业》中梁启超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专心。教师揭示敬业的重要量可以通过此文展开,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对职业的“敬”。《梅园新村》中有关“重庆谈判”的背景材料能让学生熟悉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下劣和无耻,熟悉到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真面目,文中人物描写,短短几笔突出了周恩来为民族的命运而昼夜操劳、不畏艰险的坚毅乐观的革命精神。学习此文让学生增强识别能力和培养正确的爱憎感情。苏轼的《赤壁赋》在游览赤壁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教师应象独具慧眼的伯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课文的题目、人物、事件、文眼、意境、中心以及背景材料中挖掘,为创设课文情境打好基础。
2.教师要精于创设利于价值观,人生观渗透的情境。语文教学中主客体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走势,主体必须积极地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才能对主体进行渗透。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革新教学论文等。如为朗诵选配合适的音乐背景,截取有关电影、电视片断补充课文内容等,若需学生配合表演的小品、课本剧等,还应事先安排好学生演员,作好表演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时,教师要让学生融入到创设的情境中,感悟作者的情感,调动自身的情绪达成表演的成功。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对人生的感悟会越来越深刻。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会起到深远的影响。另外,作为教师,要知道语言描述是情境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所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抑扬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换言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课改中得到真正的实施,教师应掌握点拨的技艺教学论文。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假如教师不留意点拨,学生就如同看一场电影,当时很感动,但过后回到和课文情境不一样的实际生活中还是依然故我。因此,教师要懂得点拨,拉近课文和学生实际的间隔,使学生能将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情体验和理性熟悉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做到(1)、适量点拨,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轻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由于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2)适度点拨,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人文底蕴的轨道,使学生得以感悟人生的价值。(3)适时点拨,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碰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在碰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索浅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课本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语文课改善行过程中,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能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渗透,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中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这是无容置疑的,这样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对于人生价值的熟悉会上升到相当的高度,良好的职业素养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黄灿、夏耘田《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黄灿、夏耘田2004.5
赵丽君《革新教学论文教育与职教语文教学》2001.1
杨永国《德育不足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2007.2
江松,江苏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