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方式建构思索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6184 浏览:19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方式使比较抽象的教学论述,转化成教师轻易理解和掌握的实施案例,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教学方式搭起了一座论述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为日常教学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

一、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含义

“方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探讨对象在论述上逻辑框架,是经验与论述之间的一种可操纵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论述性的简化结构。将方式一词最先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探讨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方式》一书中以为:“教学方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方式并不是一种计划,由于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纵性,以而失去了论述色彩。将“方式”一词引入教学论述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论述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体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对策系统。
因此教学方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论述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方式以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联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方式的有序性和可操纵性。

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式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听了大量的语文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生的介入率高、介入度深、介入面广。但是这样的课毕竟未几。
对此现象,我进行了认真的思索: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有所改善,究其理由是教师在课堂上加大了语言文字练习的份量,即教师的练习意识在增强。但是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还得不到充分贯彻,课堂上练习的全过程是由教师制约教学论文的,理解教师为主导是重“主”而不重“导”,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介入,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忽略了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进展的主体。事实上,很多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应付学生的考,而不置换一下角色,当作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我要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快?……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进展为本。鉴于此,着眼于学生的身心、智能的健康进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我尝试建立了“立足儿童,自主介入”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该方式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条件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儿童,让儿童在介入中学会知识、进展智能、完善人格。

三、具体操纵流程

(一)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习目标:熟悉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理清层次,感知文章大意。

2、操纵要领: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查阅资料。

本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保证读的时间和读的质量),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连贯——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体现这样一个读书过程,以而让体感知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画出不明白的地方,整理读书中产生的不足,及时写出读书的感受和感受。当学生有了读书的感受和感受,产生了疑难不足,教师要引导他们随时与四周同学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其间,教师还要适时进行字音订正,强化生字学习,采取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交流收获,质疑问难

1、学习目标: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产生的疑问,梳理归纳不足。

2、操纵要领: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达到资源共享。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知识、感受,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能解决的不足。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互动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交流可以是师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生生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分小组再提出不足,教师筛选、归纳几个重点不足。低中年级可以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中高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词句表达的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策略,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不足,根据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拓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学习。

(三)围绕重点,精读探究

1、学习目标:感受重点词句段的含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策略,有感情朗读课文。
2、操纵要领:品读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赏读重点词句段,丰富内心体验;评读重点词句段,揣摩表达策略。
此环节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重视课堂天生,提倡精讲多读。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时,教师应根据重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特别是那些能突出体现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师可适当地作些启发性提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观察事物、看挂图投影、演示、表演等,有所侧重地理解一些重点词句,中高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对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推敲,感受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是读懂了那些词句;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可以是这句应这样读,那句该那样读。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这样就避免了把情感体验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使理解、交流、有感情地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而感悟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同时感受语言的规律,感受语言的魅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不懂的不足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共同探讨。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重点语句的能力,把学生的留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上,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上。

(四)回归整体,深化提高

1、学习目标:整体回读全文,化零为整,融会贯通。

2、操纵要领:遵循由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规律。

不管是以自然段或者作用段为单位进行阅读反馈,还是以关键词或重点句贯串阅读反馈全程,以读通阶段的“整体”过渡到读懂阶段的“部分”,是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但最后还应回到整体,通过完整地诵读,将读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进一步“入境悟情”,增强阅读效果。

(五)适当拓展,学用结合

1、学习目标:巩固基础知识,拓展阅读空间,提升运用能力。

2、操纵要领:进行背诵、写字、词句积累、运用等方面的练习,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方式所描述的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对其进行调整和整合,教学应该有一定的方式,但不能方式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造性的去运用方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