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21872 浏览:96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要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一切可以锻炼学生想象思维品质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想象能力;培养对策
曾有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倒数第五”的排名是一种尴尬,也是一个有力的警醒。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由于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穷的。”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是聪明的翅膀,是开启思维的钥匙。
俄国文学家冈察洛夫说:“我主要是在想象的影响下生活和写作,而且没有想象,我的笔杆就少有气力,就不能发生效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适时又如何巧妙地放飞学生的想象的翅膀,让一颗颗鲜活、灵动、敏感的心灵闪耀着独特的个性光芒呢?

一、利用语文教材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在教《孔乙己》一文时让学生想象孔乙已离开酒店后的情形,学生们根据各自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孔乙己的结局猜想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春天来了,小路两边长满了嫩草,四周布满生的气味。忽然,隐隐约约地,我闻到了一股刺鼻、腐烂的味道,我立即捂住鼻子,四处寻找,发现一个高大的、瘦削的背影侧卧在树旁。固然已是面目全非,但我还是一下子就认出了他——孔乙己。我似乎看到了在寒风暴雨中的他在瑟瑟发抖,终极,停止了颤抖,僵硬的倒在枯树旁。我于心不忍,用破芦席裹着将他埋了,坟头插着的两根竹枝犹如孔乙己直竖的眼睛,似在质问过往的行人:命运为何对我如此不公?②正当孔乙己心灰意懒,对命运不再抱任何幻想之时,大学扩招且报考不受年龄限制的消息让他眼睛一亮,“知识转变命运”,机会不就在眼前吗?于是他振奋精神,投入温习,决心捞个秀才回来,让那些经常嘲笑他的短衣帮们看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孔乙己终于捞得了一所大学的入学通知书,“谢师宴”办得也是红红火火。只是一想起昂贵的学费,心里就有点发怵。“这书能念得起吗?”他常在心里嘀咕这个不足。③一场飓风刮来,一扫以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帮助,孔乙己在大家的帮助下,一改以往懒散作风,自食其力,积极向上,虽不富裕,倒也惬意。
这一个个闪着人性光芒的接续,也许并不能和鲁迅原文的深度相比,但其背后展示的精神世界令我感到由衷地欣慰,更令我们深思:面对生活中如孔乙己一般命运的人我们又该做点什么呢?

二、利用语文课本中的虚实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在诗人杜甫手中得到充分运用,收到了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效果。在写作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虚幻”的东西,很难把握,有时用语言不易表达清楚,如冷、热、风、寒等自然现象,痛苦、喜悦、惭愧、忧愁等人类情绪。它们看不到,摸不着。而作诗为文又最忌空洞无物,干巴枯燥。那么,我们在写作中碰到这些虚的抽象的东西时,怎么来体现呢?这时,就需要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清代文论家刘熙载曾有精辟的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苏轼的《赤壁赋》: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把箫声写得如此生动细致,应该是化虚为实的典范之作了。

三、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专项练习

粗笔勾画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寥寥数语却也能道尽千万幅画卷。放飞想象的翅膀,需要我们在文字与画面之间相互转换。近年来考过这样的高考题: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展开公道的想象,写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考生答道:初夏的晚夜静寂无声,一个人踏着蛙声,穿行于斑驳的树影间,聆听着鞋跟叩响乡间小径的音韵,那么和谐。天空那浅浅的银河,构成一幅天上人间的美景;喜欢一个人徜徉于记忆的夏夜,静静地躺在草地上,仰望银河,数着星星点点的光芒。微风轻拂,月光下那婀娜的树影,伴着蛙声翩然起舞;七夕后的银河随着情人的分离显得那么地暗淡。偌大的河中只剩下些迷蒙的树影和悲凉的蛙声。
读着这样的文字,一幅幅美好的画卷在我们眼前逐一呈现,让我们为之沉醉,为之神伤!
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鱼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
总之,结合教材的适时练习,时刻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