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六美”感悟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18772 浏览:831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以内涵作用的阐明都布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以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以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为应以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熟悉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不足的灵敏性。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正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抑扬。

二、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假如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人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的,由于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柔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先进行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进展。

三、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有着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培养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学生很难单以文字形成清楚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在瞬间就展示出了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透出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感受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练习而进展起来。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天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板书美,不仅夸大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留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教学生用板书形式自己整理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以而熟悉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美。
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好,板书时,还可以即兴配合图画来增添美的色彩。

五、启发想象,体昧整体美

假如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气力,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聪明才凝聚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

六、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教学《观潮》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留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
总之,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以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