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21811 浏览:958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同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介入教学、巧妙设计不足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元解读 个性化
文章编号:1007-0745(2009)11-0011-02
“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革新教学论文活力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是新课标下对语文课堂的最根本的要求。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做才能有效地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呢?
同等对话。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交际学论述也告诉我们:必须营造、同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间隔。“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要求的是、同等。师生联系的、同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欢快、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革新教学论文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教师若能如此做,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将会是异彩纷呈的。
尊重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以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过去,多数教师习惯于让学生随着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案例走,多数学生习惯于“智力顺以”式的单极课堂结构,习惯于让老师牵着,自己跟在后面盲目地“赶路”。实在质是以教师的思想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教师的思维方式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消磨殆尽。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重复教科书上的结论,重复教师的话语。这种思维的惰性将窒息儿童的创造天赋,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惯性的束缚,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索理解文本,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别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积极介入。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作品的浅析过于极端化、机械化、权威化,以而丧失文学性、人文性的现象,应该夸大教师要自觉放弃传统作用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语文老师要强化意识。但又怕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则失去引导激发作用,下面援引“接受美学论述”加以诠释。
接受美学论述首先提醒我们要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公布或判定文章的“确切”意思是什么。但我们又无法回避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个体阅读活动而言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学生个体的阅读活动入了其他阅读者一教师及学生同伴,这是课堂教学的特点。其中教师又是学生阅读活动最大的影响者。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几乎就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而教师若由此而退居二线纯粹旁观学生的阅读活动,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不负责任。教师的尴尬显而易见。接受美学论述重要的论述贡献在于把“艺术经验”提到核心位置,以为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文学交往活动成为作品的作用理解的条件。在这种动态的作用建构过程中,读者介入创作的水平是由其“期待视野”的不同而决定的。另外,接受美学也特别关注艺术经验、审美经验的历史性。这样一来,接受美学给我们带来的深层次的启迪作用是: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展开与文本的交流活动7教师在推动教学论文这种交流活动方面将有何作为7可能的回答是,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视野”及艺术经验,由此而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再创作作品的兴趣,并使学生与作品间的交互作用能得以深入,终极学生将在这种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丰富自身的艺术经验。
巧设不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能真正促使学生张扬个性,对文本作多元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不足,即课堂指令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师所设计的题目要有发散性、启发性、开放性。教师提供的应是一种理解方面的好不足。这种不足通常具备这些特点:不足的表述方式易于学生理解:在课文的支持下可做出多种回答;这些不足是特定的课文所独占的:这些不足往往需要学生表明自己的态度。
对不足设计范围可以以下几方面入手:1、引导对人物形象、文本主题作多元思索。2、对文本空缺补充想象。

3、对作品不足之处可以大胆地质疑。4、对文章亮点作个性化的嚼咀品味。

另外在教学中,用讨论的方式,也能促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并能熟悉别人的解读过程,因此更利于对文本有多元的熟悉。也许正是出于对学生理解的尊重,在今天的语文阅读课上很流行讨论,但遗憾的是,形式各异的讨论却往往只有蜻蜒点水的效果。如:1、讨论的目的很多时候仅停留在发现谁的理解更符合教师的期望上;2、平常所见的讨论往往不具备一种逐步深入的过程性,而这种对话的过程性、持续性正是在反思中转变或丰富个人阅读经验所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孙瑞欣,《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4期

2、杨国富,何曙;《试谈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转变》《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