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语文教学关键真正做到“读”书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5017 浏览:156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说是夸大“读”的重要量。读有利于培养语感,有利于积累语言,有利于提高写作。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点。”有些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教学的百病之源。”所以我们要捉住语文教学的关键,真正做到“读”书。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加强“读”的指导,有助于学生以诗词简短、精练、富于节奏的语言特点中吸取营养,形成良好语感,提高诗词鉴赏水平,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读”好诗词作品呢?不妨在教学中以“读”为线索,着眼于“四读”的指导。
一、吟读
吟读是指初步朗读、吟咏。在吟读中有利于体把握诗词内容,体味其中情味。诗词语言简约优美、音节和谐、节奏鲜明,在学生刚接触一首新诗时,教师可先简单先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清楚、正确、流利自由地进行朗读、吟咏,于吟咏中初步把握形象,感知内容,感受感情。必要时,教师可纠正学生的停顿不当、节奏划分不清之处,以便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吟读。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吟读时应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适当地变化音调和节奏。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以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远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画面。“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入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为诗中第一个蓄势。第一个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英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畅快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二、品读
品读是指对诗歌反复推敲、品味悟理,品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进行诗词鉴赏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诗词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公道想象,对内容形式透彻理解,以而在读中有所思、有所悟,达到逐步还原作品情境、把握思想内容的目的。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写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两词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细加品味,可让人联想起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传达出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这两句可以说显示了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用“绿肥红瘦”来写花,只有精心品读,才能悟出词人如此刻意地选择一组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进行渲染的用意,才能品出词人蕴藉地表达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的无穷惋惜之情。通过品读,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和理解诗词中意象的蕴意,精雕细琢的句式句型变化以及精妙的修辞、革新教学论文的技法,当学生对这些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他们会被诗词深深感动,沉浸于诗词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美好感受。
三、背读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六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其中第三册课本就占了两个单元,即《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单元和唐诗宋词单元,还有第五册的李白、杜甫诗歌单元。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诗词所占的数量最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倡议”中要求学生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如《诗经》、楚辞、唐宋词等。同时,高考中名篇名句默写题型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背诵记忆的重视。因此,多积累多背读也成为是诗词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背读主要是着眼于背诵记忆。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最佳年龄,教师应科学指导学生多背诵优美的诗词,以记忆推动教学论文理解,积累语言,形成言语美感。在吟读、品读之后,学生对诗词有了透彻的理解,极易背诵;加上诗词琅琅上口,词句优美,方便背诵。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调动起学生背诵诗词的积极性,适当提供一些记忆指导,学生多背多记的目的应该是比较轻易达到的。当学生的记忆仓库中储存了一定数量的诗词材料后,无论是对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还是对陶冶美好情操都有相当大的推动教学论文作用。
四、泛读
诗词语感的培养,除了课内读,还需课外的泛读。泛读实在是将诗词教学由课内延伸到广阔的课外空间。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兴趣,增大信息量,有助于知识、能力的迁移。如学生学习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中以江水之多比愁之多,有广泛阅读经验的学生很轻易想到古典诗词中写愁的句子相当多,但各有千秋。如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很多愁”将愁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那种“闲愁”的数量借助“一川”“满城”和“梅子黄时雨”巧妙地体现出来,仿佛使人看到在梅子成熟季节,烟雨迷,野草无边,飞絮飘洒,具有感人的艺术气力。实践证实,知识、能力的迁移往往在阅读量大的学生身上轻易实现。所以教师应该象对待课内教学一样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泛读,向他们列出书目,推荐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优秀作品,课内与课外形成互动学习,加速学生语感的形成与进展。
苏轼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有益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促使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教师要立足于“读”,通过吟读、品读、背读、泛读的指导,使学生变得愿读、爱读,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乐趣,读出美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这样也就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