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注入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23800 浏览:1079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发育特点,情感是由认知到体验,由兴趣转化为内动力的。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正确理解语文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会渐进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写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确保教学积极开展。情感教育同时也应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注入
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全面进展。
初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劳的和谐进展。”时代进步,彰显人性的宝贵,推动教学论文人格完善也正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注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准。情感是学生智力与非智力进展的原动力,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如何使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可以有效地感化学生,激发其求知、好知的强烈兴趣。正是多样、丰富的情感激励学生,而培养情感,并做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则是我们应该孜孜以求的一种教学艺术。

一、教师自身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教师要用自身的情感感化学生。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时,学生会以其特有的敏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诚,以而对教师产生一种满足、喜爱的感情,乐于听以教师的教导,加强自律、自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呢,假如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态度冷漠,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给教育工作带来不利。
其次,教师要以饱满乐观的情绪走进课堂,用自己高涨的情绪影响学生,使他们自始至终以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介入课堂活动。绝不能将工作、家庭等诸多方面引起的不愉快带进课堂,以免将情绪波动传递给学生。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自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多样的教学策略,同时还必须要在教学中布满,以自身情感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断增加才干和完善人格!

二、激发学生情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明确什么是健全的人格、情感。那么如何体现人性价值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师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感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如《最后一课》一文,精心设计课文导入: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调皮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体现呢?导入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祖国、语言的强烈爱国心。古代诗词、优美散文又何尝不是将学生的爱国情绪一次次调动起来呢?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多重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以学习对象上看,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以学生自身来看,学生既是学习主体,同时也是欣赏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特别是情感经历,又直接影响鉴赏和学习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朗读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手段,创设多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使学生置身其中,还可布置课外阅读,观看影视作品,进行情感熏陶,丰富学生情感。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进展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假如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来。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更主要是体验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

三、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人的情感的诱发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大部分文章都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特定的情感表达。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写作练习、影响共鸣、图景绘画、烘托渲染等教学策略,情景交融,多感官激发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有机融合,由文意理解,上升到情感体验。通过内驱力的发挥不断完善自我。如《我的母亲》一课,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策略,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策略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体味母亲身边发生的几件事情,(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C.新年之际,债主来,她以不骂一声,脸上以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体现出怒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让学生总结、概括文章主旨。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串全文。景与情有机结合,达到了学生情感升华,普遍认知了“爱”的真谛。时代在进步,情感却在流失,初中语文教育要唤起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增强亲情感,感恩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注入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把情感注入当做出发点也是终结点,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愉悦和审美体验,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推动教学论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进展,积极培养新型人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