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对策探究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20607 浏览:937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之豪情壮志之辞,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之音。
诗歌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它为语文的审美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是培养学生文学兴趣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的浅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面对优秀的文化财富,如何去品析、研读、讲授,是很多教师思索的不足。为此,本文拟就诗歌教学的调控对策谈一点个人意见,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提高熟悉,赋予诗歌教学以理性的灵光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对不足的熟悉越深刻,头脑就越清醒,行动就越自觉,工作就越主动。目前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有着的不足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与学生的爱好有关,但是,主要的是教师的熟悉不足。一些中学教师以为,现在中学教育仍然是围着高考转,有考试就要应试,于是在诗歌教学中相当部分的教师以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充其量带点表层理解)的层面上。在教学中过分夸大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人文性。无疑,这是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熟悉的片面化,它只是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其结果必然是乏味的、低效的。
我国事诗歌大国,诗歌造就了由简炼而产生的美的语言和无穷的诗意。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方面对广大中学生有所作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对高中诗歌教学重要量的熟悉,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关注诗歌教学。

二、讲究策略,把握诗歌教学过程的细微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体现出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点,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这一特点,探究诗歌教学中的方式、策略。
1.诗化教学,熏陶感染。教师应该用诗一样的、鲜活的、富于变化的、富有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妙处。品评诗人那深刻的思想,做到师生共同随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欣赏月色,让缕缕清香在心头萦绕,让淡淡诗意在眼中流转;和郁达夫先生相对而坐,任古都的秋酿成一室清静悲凉,解读他深沉的目光里蕴含的“国破山河在”的忧伤,感喟他胸中澎湃的爱国;更把一生的敬意献给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铸造坚强的灵魂,争做民族的脊梁。
2.感悟诗歌,领略诗魂。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以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诗歌教学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即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去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以而内化为创造性思维,进展自身的创造能力。
3.以练带学,启迪心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进展。”当前,社会中浮躁的人们不愿意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无暇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得到进展,综合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

三、科学思维,增强诗歌教学效果的思想之弦

在提高熟悉、优化策略的条件下,教师思维上的创造性对增强诗歌教学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以思维的方向看,诗人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向心式的凝聚思维,而我们的诗歌教学却主要是辐射式的发散思维,它要求教师把那些内涵高度浓缩、外延高度集约的名篇佳作的典型形象与深邃的意境得以生动、传神地再现。这个再现的过程无疑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因此,它要求教师的思维具有敏锐性、联结性、扩散性。
1.敏锐性。历代的诗文大家,都十分讲究行文的蕴藉,他们有时写而不“满”,弦外有音;有时句式变形,运笔迂曲,以此来激发读者广泛丰富的想象,这就需要教师的思维具有敏锐的艺术触觉,去探幽发微,并形神兼备地将其内容及功能表述出来。
2.联结性。要让学生与诗人达成某种共鸣以至产生共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联系,善于启发,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联想与想象,以形成“构新连旧”的动态思维习惯与能力——既会将同一诗人的类似作品相互联系,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善于自觉而自然地渗透自身的见闻感受。
3.扩散性。诗句膨化开来,使作品的诗情画意如同腾空爆放的焰火一般飞珠溅玉,流光溢彩。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启发学生通过“消息联想”和“主客相生”等策略多向思维,在深广度上把握诗歌的意境和特点。
没有梦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诗的生活是贫乏的。让匆匆行进的脚步迈出诗的旋律,让沉思默想的目光注视天边的云霞。语文教师应该尽职尽责,引导学生欣赏诗,创造诗意的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品位。
(肖艳红,河北省唐山一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