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阅读能力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16614 浏览:715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近年来,世界各国所推动的教育革新教学论文,几乎都把营造阅读风气、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作为重点。在孩子的学生时代为他们铺设一条经过阅读而成功学习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学好语文必须以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基础,这一点如今已没有人再怀疑了。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別人更有用。”要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料滋养学生,教师积累的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奔流的大河。要以语文教材里的选文为“点”,以此作“线”的延伸,作“面”的拓展,形成自己的“知识宽带网”。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相当多的学生一看见大部头的名著就乱了方寸,产生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文章。刚开始时应立足于课本,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比如在教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时,我就以自己长年订阅的《读者》上找来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去感受两位世界著名女性性格的坚强与对理想的执着;教鲁迅先生的《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容刘绍棠先生的《思,在百草园》,使学生了解百草园的现况,更深深地被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动;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先容王维的《桃花源诗》;教苏洵的《六国论》时先容苏澈的《六国论》……有学生说:“固然老师只教一篇课文,可实际上,我们却学到了两至三篇课文”。
渐渐地,学生不再满足于和课文相关的几篇文章,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课本之外丰富的大千世界是怎样的,他们甚至要求每一节课,我都能向他们先容新书、好文章。于是作为教师的我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搜集一些文字优美的精致散文,道理浅显的哲理散文,推荐给学生,使他们不仅感受到美,还以中获得为人处世的策略,以而逐渐地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熟悉到课文的世界是如此广阔、美好。学生品尝到了乐趣,对课外书籍产生了亲切感。稍长一段时间后,我再慢慢加入一些内容比较全面,说理比较透彻的文章。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另外,我还采取了当年引导自己儿子阅读《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的策略,选择作品中最出色的片断讲给学生听,然后在紧要关头嘎然而止,此时学生想了解其情节进展的心情非常迫切,于是就主动地去阅读这些名著。这样一个学期将要结束的时候,我发现不少学生的案头悄悄地摆上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如《红楼梦》《康熙王朝》《变形记》《飘》等等。阅览室里同学们来往的脚步也越来越频繁了。同学们的阅读习惯正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伟大的作品能引起心灵的震荡,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转变人的命运。我相信,在老师的引领下,他们会进入一种完全自觉的较高层次的读书状态。到那时,走出校门的他们,不仅是语文成绩的佼佼者,而且是乐意读书的读书人。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良好的读书习惯就是“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要达到学生“能够读”而且“喜欢读”的目的,就必须掌握公道的、科学的阅读策略。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策略,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在学生时代《红楼梦》我至少读了四遍,并做了厚厚的一大本笔记。记得读第一遍时,我把书中的诗词跳开看,懵懵懂懂,但觉得不过瘾,有的章节要看第二遍。于是干脆重新看过,待看完第二遍,对书中人物颇多同情;再看第三遍,常常陪书中人物流泪;到第四遍时,则一唱三叹,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有时竟至失声……这就是常说的阅读过程中的“三读法”,即粗读、熟读、精读。粗读时先读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熟读时,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在不懂处画上符号,以便读完全文后弄清弄懂;精读时,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思,欣赏品味出断,体悟写法。
当然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阅读目的,所采取的策略也不同。一般性的报刊杂志可一目十行捕捉信息,开拓视野;对美文佳作精读、细读、研读,品其精华;对科普知识、时文杂论則应偏重于理解思索性阅读。“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只有教会学生阅读的策略,才是真正授之以“渔”了。

三、拓宽学生阅读的范围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告诉我们,要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努力拓宽知识面,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一点东西是绝对不够的。因此,我首先为学生订阅了专业性强、阅读口味高的《课外阅读》、《语文报》等;布满青春气味、望外部世界的《中国青年报》、《青年文摘》等;另外,我还发动全班同学把家中最好的两本书籍捐给班级,一个学期后归还本人;节省零花钱购买和订立各类书报;同时,我还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自习课开展“自由阅读”,让学生在法定的时间里放开心情,放开眼界进行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健全人格。以而转变了过去无书读、无时间读、无心情读的局面,变成了现在的有书读、有时间读、有兴趣读的面貌,让学生徜徉于语文的世界中,翱翔于语文的天地里,真正实现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好书是人生的忠实伴侣,“以书为伴,人生不寂寞”。我把自己几十年读书的经验传授给我的学生,天天坚持阅读半小时,每月读两本书,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策略,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认真看书学习”、“坚持数十年,必有好处”,一旦学生养成读书习惯,这种习惯必定伴随他一生,给予他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四、让学生实现读写结合

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梁启超以为:“阅读是写作的条件和基础。所以要指导作文,先要教会学生读书,将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赏析课的教材,又是读写练习的范本,对于这类文章,我要求学生必须“逐日指定时刻读它,读时不放过一个字,读完一部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自己的摘抄本,摘抄精美文句,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感受。同时,我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记读书笔记的策略,要求学生以阅读过的书籍中记下摘要,并表述自己在读书中的点滴感受,不讲求形式上的完整,也不要求内容上的联系,篇幅可长可短、灵活自由、有感而发,旨在达意。开始时我要求学生一周写三篇,一段时间后,逐渐增加到五篇,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不再将写作视为学习负担,学习气氛空前浓厚。我还定期地将一些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范本,让大家传阅,其余的同学在羡慕、赞叹的同时,也鞭策自己向他们靠拢。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文章中不时出现好词佳句,为其作文增添了文学色彩。同学们在文学名著的海洋中翱翔,如蜜蜂在万花丛中辛勤采蜜,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成了写作的素材。以而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知识不断注入活水,才能让学生多多凭借阅读培养并进展审美能力和革新教学论文精神,语文教学才能布满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