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32763 浏览:1541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新课程夸大“以人为本”,夸大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觉地形成积极介入、主动探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布满灵性和理性,布满人文情怀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以人性化的方式去构筑通向学生心灵的桥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讨,以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以期抛砖引玉。

一、走出“传统式”和“应试式”教学误区

新的课程革新教学论文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自主的、个性的发挥,应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关键不足,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而创造力培养能否在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相应的教学观。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评估的标准等。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课堂结构刻板程式化,教学策略的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上的陈腐八股化造成学生语文能力低下,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以整体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很不适应创造力的培养的要求。其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一种是以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一种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才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语文老师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是把考试作为终纵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当然会封闭、僵化、呆滞的;谈不上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培养。那什么是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观呢?就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为方针,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观。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联系,才能使教师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天生为课堂的主人,增强自主探讨的精神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让课堂布满生机的方式之一。传统语文教学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再加上一张嘴,这单一的策略,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透了。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电脑已显示出了它特有的魅力。过去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而现在,借助电脑,就可以把知识信息变成图像、动画、影视录像,并附以音乐效果等,具有直观、新奇、生动的特点。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景色之美、成就之高,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的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印证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点,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获得了美的享受。由于感染力强,热爱祖国文化艺术的教育,进行的成功而又不露痕迹。

三、挖掘课内的人文教育资源,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平凡朴实但撼人心魄的形象比比皆是。《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只是旧中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千万劳动者之一。透过车夫停下车,扶起老女人,搀着走向巡警驻所愈来愈远的身影,我们可以借此引导学生看到他勇于负责的质朴的人性光辉。这正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起于生命,达于精神”的教学。魏巍小学时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鲁迅留学日本时的藤野先生,《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生如子,毫无民族偏见,热爱祖国等等优秀品质是那样的感人至深。“父亲”为二十来岁的朱自清蹒跚买橘子的深情背影,身背年幼的邹韬奋元宵看花灯的慈母情怀……感染学生稚嫩的心灵。这些平凡琐碎中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内涵,都会让学生一次次四读出珍爱生活的情愫。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理解新课标,用积极的态度去践行新课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有不少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发挥能力的机遇。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有很多的彷徨,但更多的是积极应对。语文老师,请在新时期新课标指导下,走好。到那时,你就不会痛苦:谁动了我的奶酪?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