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色:澄明遮蔽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4424 浏览:130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然,课堂的开始方式不一而足,但目标是一致的,为的是能和学生直接对话,用眼神、专心灵去和学生沟通,共同走进课文中,去寻找作者的心路历程。

3.推动教学论文学习活动的拓展、深化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文本交互对话的互动过程,应该是有所创造的过程。课堂学习活动开始后,学生学习的本色处于“待接”状态。教师的组织、指导需求立即产生了。这时需要与学生学习的本色对接,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交互对话的学习活动。
比如学习《背影》一课,在听朗读带的过程中,学生自读的本色已经展开了与朗诵的对话,并再次与文本、作者展开了对话。教师紧接着指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听了《背影》,在父亲送别儿子的途中,父亲哪一个形象使作者的心灵瞬时间起了极大的震颤?这震颤中包含了什么?
学生经过多次类似这样的交互对话,一定能够不断汲取营养,以而使阅读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
再比如学习《故乡》这篇小说,教师在教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与学生直接“对接”:
“我”回到故乡后,见到的少年闰土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待学生们发言后)这一形象有普遍作用(即当时的农村有很多这样的农民)吗?试找出文中对他们所处环境的实况描写,以为有普遍作用的谈谈理由,不知道的听一听,以为没有普遍性的说说理由,想补充的最后做小结。
这样的学习活动,直接捉住了“龙头”,顺利实现了与学生学习心理的“对接”,要比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效果好得多。学生认真读过课文也好,没认真读过课文也好,他们能立即展开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与作者的沟通。这样做能有效地使语文教学活动得以深化、拓展。

4.开发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本身的情意空间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是指治学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决非学习是苦事之谓。假如这样,终身学习观念就是号召人们终身受苦了。学习活动几乎等同于生活,在校读书是人生进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没有理由让我们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过早过多地接受这样的思想教育:每课时设计好的什么精神,或与什么人比较,或忆苦思甜表决心等。实际上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并不好,多年的学习下来,部分学生到最后连刻苦学习的劲头都没有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没学好,这能否就说他们没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不爱国的呢?答案是不能。因此,还是应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开发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本身的情感空间作用,就是还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本色。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等是砌成语文大厦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材料。学习这些内容,也需要转变通常的教学方式。可以把这些“细活”灵活安排,如放在第二课时中学习。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
教《背影》:这课时哪些字妨碍了你正常的阅读速度呢?回忆一下,找一找,点上斑点,标出来。
以转变教学目标观开始,把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完整体,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式,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澄明遮蔽,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才能开创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