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浅探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13377 浏览:576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留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动情地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感受能力。而练习语感的重要策略就是感情朗读。低年级的孩子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可以说是一个新起点,怎样让他们在朗读中的语气、声调、表情、动作达到和谐、尽善尽美呢?我以为应以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聆听教师范读,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自读

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所以,对于模仿能力较强的低年级孩子来说,引导他们揣摩、模仿老师的朗读,对提升孩子的朗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如《看菊花》中的第二小节中“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不仅写出了菊花的多、菊花颜色的多,更感受到了菊花的美,学生读不好,老师以标点的停顿、语气的轻缓、语调的变化去指导,再入情入境地做范读引导,就会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朗读的佳境,这样就会不断提高朗读水平。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范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评价教师,重在说说学生的感受。又如:在教《春到梅花山》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诵读,然后说出自己听后的感受:老师,您读得太美了;老师,听您的朗读,我似乎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梅花;老师,我似乎闻到了梅花的清香……。听到学生的感叹,我觉得教师的每一次范读都应是孩子们最好的示范,就这样在范读与评价的活动中,孩子们爱模仿的天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听完我的朗读后,开始自由练读起来。再次请学生站起来朗读时,我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学生模仿老师朗读并不是机械地照搬照套,要允许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感受。教师在示范朗读过程中,主要使学生逐渐掌握朗读技艺教学论文,学会停连、缓重轻急、语调、节奏等的处理,为他们日后自我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图文结合诵读,读出文中感情

儿童认知的特点是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感受。要让低年级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就不是件很轻易的事了。因此,教师要捉住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这一特点,充分用挂图、插图、多媒体课件或联系生活经验等,营造出语言情境,陶冶审美情操,也可使学生置身其中,入境生情,受到美的形象感染。引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以而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进而读出感情来。尤其是文中的插图在激发学生的感情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年级下册《识字1》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文本中的插图,欣赏柳树在春风中翩翩起舞、春雨在沙沙下、燕子在唧唧唱、绿色的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孩子们在戏雨的画面,让孩子们沉醉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中,沉醉在诗的优美的旋律中,他们读了词串一遍又一遍,在朗读中,借助着优美的意境,头脑里想像着这样的画面,感情油然而生,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语音的美。在这样的环境中,词串的节奏更加鲜明了,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极具感染力。苏教版教材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就看教师是如何发挥插图的有效作用了,只要情感得到自然的引发,读出人物的感情自然就没不足了。

三、培养朗读能力,情韵自然流露

一年级学生的词汇量较贫乏,对语言的理解较直白,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对朗读不可能顷刻间就“声情并茂”,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兴趣。在平时的朗读中,我们往往忽视用“情”去朗读。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貌,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一篇课文,首先,要读正确。即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错读、不读破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课文读通。检查初读效果,必要时对长句、难句再作指导以达到正确朗读的目的。其次,要读流利。就是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能够流利地读。由于孩子们对语汇储存较少,需教师捉住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细细咀嚼,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最后,要有感情地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假如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读出感情来”之类的话,那是空洞的。由于低年级学生是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这时,教师只有启发学生思索、想象、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表达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文章所包含的感情来。我们只有专心领悟那字里行间深情厚意,才能感受到文本里跳动着的情感脉搏,才能唤起孩子内心深处与本文的情感共鸣。当朗读拥有了情感的灵魂,才能真正地引领着孩子的心灵融入文本,去感知、体验、揣摩字里行间的情感,那么语文课堂,也将因此布满生机和魅力!与此同时,体态语言与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体现力,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在低年级的感情朗读练习中,体态语言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春到梅花山》中“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让学生做这个动作,学生们自然就读出了俏皮、可爱的语气。体态语言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语言。在有感情朗读时,指导学生根据文本需求适时、适度的展示面部表情、恰当公道地配上一些动作,能更好的辅助理解课文,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佳境。

四、创设朗读意境,诱发情感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不足、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首先,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在教《东方明珠》一课时,先让学生看图感受上海广播电视塔的美、高大。随即我很夸张地告诉他们,“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夸大的动作,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东方明珠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其次,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有利于语感的培养。每一次读都要有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导入。境,哪怕是一句话的引领,巧妙、有效的导入,给课文朗读定下了基调,不同于其它课文的情绪,以而激发学生的读欲。如:《三个小伙伴》一文,我采取了捉住动作、语言、自身特点,充分让学生体验,感受其语言美、情感美和行为美时,不做感受程度的统一要求,用夸张的语气、表情去展现读,读出三个小伙伴相互合作时充分利用自身特点时兴奋的心情。再次,分角色朗读也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体验读的形式,由于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点,引领学生捉住不同角色的话的不同情绪和关键词语,真正进入课文角色,分角色朗读中,角色表演等都能影响感染着孩子,使孩子在活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低年级的儿童好动、想象力丰富,常常将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忧”。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寓言占有较大比例,它们往往情节生动,故事形象逼真,为儿童所喜爱。依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担当角色,引导他们想象、感受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样朗读起来不但抑扬抑扬,也极富情趣与感染力。

五、有效课堂评价,推动教学论文情感朗读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如课文的某一个细节吸引了孩子,而这个时候,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挖掘,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地翘起我们的大拇指表示赞许,哪怕是巡视时经过孩子的身边,也不要吝啬那一个大拇指,您此时暗示的运用,在您的课堂上将会出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小读者,这也是即时有效的评价。为了让孩子们欣赏别人的读,发现自己的不足,指引进行有效评价,发挥评价的多元作用,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熟悉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做到有效评价,以评促读,让学生身心投入地去体验情绪读。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也要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
总之,“读”是一门艺术,高低起伏的四个声调,形成抑扬抑扬的旋律,最适合朗读,可以说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朗读指导要细致入微,使学生以不会读到会读,以会读到读好,以读好到读出味道,熟悉上由浅入深,情感上由弱到强,这三维目标无形地融合在了学过程中,推动教学论文了每个学生的进展。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入境地读,有滋有味地读,声情并茂地读,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去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朗读的无情魅力吧!
郭静,教师,现居江苏沛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