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33883 浏览:1569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得好:“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味。”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生命主动、健康地进展,是让每一个教育生活中的生命,在教育中通往人生的幸福圆满。
复旦大学中文系申小龙教授指出:“语言的本质属性不是工具性,而是人文性。以这一点出发,我们的语言教育才会充分尊重语感,充分尊重语义,充分尊重语境,充分尊重表达功能。”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忽视了这一点,总是采取庖丁解牛式的讲课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简化成了只有“听”和“记”的活动,孤立地进行要求学生积累和掌握字词句的技术练习,使优美生动感人的课本“体无完肤”,忽略了语文文本中闪耀的生命之光。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精神进一步得到贯彻,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这种课堂方式给学生所带来的思想禁锢,也在积极寻求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学过程。笔者以为,以下一些做法可以突破语文教育“技能练习”的狭窄视野,以而焕发语文教育的活力。

一、用语文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提升来树立学生的学习典范

语文教师应该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假如希望青少年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会通过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也要身正为范,让学生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教师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出了一种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时,才能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强大的感召力,让学生在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生命的芳香,品味到生命的价值。我将自己平时品读的启迪人生作用的书籍推荐给学生,无不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与喜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感受保尔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时刻思索着生命的价值与作用;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知道海伦·凯勒先天失明失聪却无穷珍惜生命的情怀;读《鲁滨孙漂流记》,可以感受鲁滨孙身处孤岛却能顽强生活坚定意志。通过阅读,感悟人生,学生们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二、用优美的语言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之“芽”使生命之树常青

语文教育是人的一种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是人有意识地在专门的文化传递中对文化内容的选择、接受和诠释。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载体与内容,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本中的沉淀。这里边有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深切体验和追求,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教学可以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进而洗涤他们的心灵。
我们都知道,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这些词句华美、内涵丰厚的诗文,读来如含英咀华,余味无穷。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掘教材课程资源,也用优美的语言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的确值得我们探究。
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对话,即: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而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教师如何评价学生。一个正确而有效的评价可以促使学生欢快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我们在思索:“能不能让学生问,教师答,让学生来评判教师回答的质量?”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对话式评价方式。对话式教学评价在具体操纵上可以体现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中又会形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如在讲《麦琪的礼物》一文时,我并没有刻意去浅析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年轻易感的心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夫妇二人展开对话,走进他们的生活情感世界,体味他们作为下层小人物的追求、希望和纯洁无私的爱,并逐一给予肯定,以而使学生在生命意识和人格中积绽一层对人生苦难与不幸的积极人生态度。
唤醒生命意识的教育就是对人性的唤醒、充盈与放飞!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懂得去庇护生命,怜惜芸芸众生。能够使世间万物皆存于心,鼓起生命的风帆,在生命之河上泛游!这是语文教育的导向所在,更是一位真正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王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