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育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3399 浏览:120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美育,就是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美的感受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中蕴育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是时代使命的重托,是语文教学进展的必然要求。把美育贯串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能力和智力的进展。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感情经历去感受文章中的艺术形象,以而丰富自己的感情,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得到不同一般的、高级的美的感受,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美的色彩。

一、寻找自然美

在自然界中,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北国秋色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和赤壁古战场的雄奇险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由于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能激动人心,给人以美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的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用叶、花的安谧、舒适,写出了月色的朦胧柔和。再如,郦道远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篇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水的壮美,以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赏析语言美

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很多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像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烘托、比较、联想等体现手法和作家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艺教学论文,教学中可以作详尽的浅析,力求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陶冶。如舒婷的《致橡树》,全文绝无堆砌直白之言,文笔精美,感情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是诗文中的上乘之作。它成功地将情感巧妙地隐蕴在新奇生动的意象中,传递出了细腻、丰富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以中得到美的熏陶。

三、熟悉社会美

“文学即人学”,对人物形象的浅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浅析,让学生以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以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感受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首先,以正面人物身上感受人格之美。比如屈原,为了他深爱的楚国,他“形容枯槁,颜色憔悴”;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怀瑾握瑜”,不肯“与世推移”;他“宁赴常流”,以此表达对祖国的挚爱。这种美而又坚的挚爱,是我们千秋万代应当仿效的。又比如文天祥,在国难当头之时,他弃高官不做,怀着对大宋王朝的热爱,慨然赴“北”;面对“层见错出”的个人危难,他“臣心一片磁石针,不指南方不肯休”,坚信人应当“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朱自清,在黑暗势力眼前,在敌人的重压眼前,他们以不惜一死的勇气,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灭的勇气和良心;他们满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展现了一个中国人的铮铮铁骨。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光辉榜样,通过对这类人物形象的浅析,可以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气力,激发学生的崇高愿望,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当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以正面人物身上汲取精神的养料,还要让学生以反面角色中熟悉生活的假、丑、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陆虞侯是个卑鄙无耻的势利小人,他阴险毒辣、鬼鬼祟祟、卖友求荣、陷害忠良。教师要让学生认清其卑劣的行径、丑恶的灵魂,警惕生活中的卑鄙小人。
另外,还要教导学生以有人格缺损的人物形象中学会反省。有些悲剧性人物之所以走向悲剧,除了社会环境因素之外,与其自身的人格缺陷亦不无联系。如《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终极害了自己;《阿Q正传》中阿Q由于那个病态社会的制约,加之其以“精神胜利法”自娱,缺乏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人格精神,终极难逃厄运。通过讨论、浅析,促使学生自我反省,得到启发,完善自己。

四、培养美的创造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学生学会审美还不够,更应该培养审美创造力。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并激发起他们创造美的愿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美的生活。如在讲授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学生可以一边自己朗读,一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以而感悟到苏轼所描摹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深意。这样的创造可在多篇文章里进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可以根据这几句诗画出一幅简笔画。又如在讲授《鸿门宴》时,学生可根据作者的描绘,在头脑中勾画出项羽既鲁莽又轻信、刚愎自用又有妇人之仁的形象……
审美接受者由于历史时代、社会地位、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不同,带来了审美接受的个性差别,使再创造的结果不尽相同,但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这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王熙凤。但也只有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堂吉诃德、麦克白;也只能是王熙凤,而不是林黛玉、薛宝钗。这是由于艺术作品在蕴含多种作用可能性的同时,还具有指向性,制约着主体的创造性。我们在授课时既要留意到差别性,又要捉住一致性,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要留意不能脱离主题。
总之,美是到处都有的,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挖掘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学生就会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以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宗占国.21世纪素质教育[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索[J].语文学习,1993,(1).
[4]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水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