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读”领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22482 浏览:1046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我国古代就相当重视“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现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学生“听”和“讲”的能力培养,往往忽视了“读”。事实上,书是“读”懂的,而不是“讲”懂的。“读”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理解,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精神实质,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读”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

一、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练习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等。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二、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精心设计不足,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浅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浅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以前刚当语文教师时,拿到一篇十分美的课文《西湖》,不知以何下手,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情,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我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捉住重点词句,由词及句,由句及段,通过朗读又可推动教学论文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四、调动全体学生介入

朗续练习,必须想方想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留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策略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九寨沟》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九寨沟举世著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先容?”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来,这样在先容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出色,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五、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朗读练习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假如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当需要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碰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
责任编辑龙建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