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翻译批评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2857 浏览:74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在埃文.左哈的多元系统理论和吉迪恩·图里的规范理论框架下对五四时期(1919-1937)的翻译批评进行的研究,旨在对这一时期的翻译批评的动因和特点进行探讨。翻译批评是从一定的美学标准、语言转化规则和文化交流规范出发,对译者、译文、译事等所做出的价值判定,因而具有语言批评、美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特点。无论是对翻译理论研究而言,还是对具体的翻译实践来说,翻译批评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彼德·纽马克曾经说过:“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一条纽带”。之所以如此立论,主要是由于当人们欲对译本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必将会涉及到翻译理论的中心问题:即翻译的本质的问题。实际上,翻译理论、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具体来说:翻译理论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给翻译实践带来相应的影响;而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所盛行的翻译理论进行研究,可得以窥知相应的翻译批评模式及其特点。反之亦然。除了翻译理论的影响外,其它因素如文学传统、意识形态、文学批评传统等也会大大制约着人们对于译文的评价方式。更确切的说,正是这种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促成了特定译文批评方式的出现。关于这些因素对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的理论和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本论文也将进行分析。随着全球信息交流的飞速发展,翻译领域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地向前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此背景下,有效而系统的翻译批评体系建设也就成为翻译研究界亟需解决的课题。对于中西方传统的翻译批评进行扼要的比较后,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译文评价方面的起点有相似之处,即它们都较多地着眼于对翻译风格和翻译方法(直译或意译)的讨论。译者所面对的原文多为文学经典著作或与宗教有关的书籍,因而翻译批评也就多呈现出注重直觉、主观和印象的特点,而没有规范明确的翻译批评方法和步骤。另外,翻译评论家多由文学理论家或译者充当,他们往往把评论的重点指向原作者和原文,夸大|教学论文网|译文对于原文的忠实。因此在一般意义上而言,古代传统的翻译批评相对来说是一种静态的、单方面的批评,它很少考虑翻译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是一种以原文为规约的翻译批评模式,在本质上是规定的,而非描写的。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出现了两个转向:一是语言学转向,一是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不仅对翻译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也使翻译批评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以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时期,翻译批评夸大|教学论文网|两个文本在音素、词、短语、句子和段落等层面上的转换和对等。这种翻译批评模式以文本对比为指归,表面上呈现一种系统和科学的特点,但同时也造成了对文本外诸多因素的忽视,如社会文化语境,文本的风格,译者的意识形态等。从批评方法上来讲,它有时也往往显得过于机械和繁琐。在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进入了文化转向时期。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声称翻译研究已经阔别了形式主义时期,把关注点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历史语境和文学传统,他们把翻译研究的这一转向称为翻译的文化转向。由此人们开始把留意力转到影响翻译的文本外因素上来,这主要是缘于人们对翻译本质看法的转变:翻译不再是语言间的转化,而是文化间的交流,因而,翻译研究的客体理应包括对翻译产生影响的文本外诸因素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种研究方法和关注视角是描写的而非规定的。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翻译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上述的两个转向,这是伴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入而出现的。在翻译批评的理论建构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与西方,翻译批评的滞后发展与翻译研究独立学科地位的建设存在着极不协调的现象。就翻译批评实践而言,对具体文本的批评则占据着翻译批评研究的大部分内容,从客观描写的角度对某个历史时期的翻译批评进行综合分析的则相对较少,这也是本论文选取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原因。翻译研究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开始起步发展,到80年代以来不同流派的西方译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引进和先容,比如语言学理论,描写译学理论,和哲学理论等。毫无疑问,西方译论的引进对于拓宽研究者的视野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但过多的引进西方译论,也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传统译论和西方译论在话语方式上的隔阂。因此,对于传统译论和翻译批评的研究和现代阐释也是当前翻译研究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论文的选题也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就中国的翻译发展史而言,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相当活跃,它不仅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同时也规约着当时的译介方向。然而,先前对五四时期的翻译研究则多关注于译者的贡献和一些历史史实,很少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更鲜有人论及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的主体,以往的研究者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a)有多少部文学书籍被翻译和先容?(b)哪种文学样式倍受青睐以及译自哪一国家?(c)译者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贡献。固然近年来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对于五四时期的翻译研究仍然有不尽人意之处,有些领域比如翻译批评的诸多问题还是相对薄弱。因此,笔者选择了这个题目,力图通过对五四时期翻译批评理论及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具体的审视,以对当时翻译批评家的批评动机及其批评活动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还原性研究。本文对于五四时期翻译批评的研究是在描写性译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多元系统论是描写性译学理论中的一种,它将翻译研究由对单个文本和翻译过程的关注,转向对影响文本的选择、翻译、接受和评价等背景因素的考察,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和范式。埃文·佐哈提出了三个二元结构范式:中心与边沿、经典化与非经典化、主导模式与从属模式,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上,这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翻译文学在目标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固然埃文·佐哈把目标语文化中的文学传统纳入到翻译研究的视野当中,但对影响翻译的其它因素还关注不够,这也是吉迪恩·图里规范理论中所提出的基点。图里提出并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初始规范、译前规范和操纵规范。初始规范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译前规范和操纵规范;译前规范通常指的是翻译政策和翻译直接性问题;而操纵规范则是译者在具体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图里的规范理论更多的关注目标语文化中的规范和译者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影响的关系。某个具体历史时段的翻译批评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相反它总是和当时的翻译实践、社会文化语境、文学批评等因素紧密相连。一般而言,翻译批评可以看作是翻译领域的一个子系统,而两者同时都受到目标语多元文化系统的影响,并反作用于目标语多元文化系统。因此,研究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批评,就不得不考虑这些背景因素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论和吉迪恩·图里的规范理论,对我们进行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进行的描述性研究,本论文指出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期刊的兴盛为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创造了适于其发展的环境,由于这些文学社团和期刊使不同观点的交流成为可能,由此翻译批评的空间得以建立,并且也促使共时的翻译批评兴盛起来。五四时期的新式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一时期的翻译批评的特点。他们所融入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环境规约着其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文学观点。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翻译批评的客体多属于宏观层面,多涉及有关整个翻译事业发展的问题,比如翻译选择问题和翻译的直接性问题。在对比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和当前盛行的四种翻译批评模式的基础上,本文对翻译批评的走向也进行了反思。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本论文的前言部分,主要先容了本选题的动机,研究方面和目的。同时也对以往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的回顾和总结。指出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具体译者的翻译贡献和一些历史史实,很少将其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研究,对于翻译批评的专门研究则更加薄弱。第二章是翻译批评名与实的研究,主要是为理解和研究翻译批评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章通过追溯“批评”的历史演变和其他学者对翻译批评的界定,指出翻译批评是从一定的美学标准、语言转化和文化交流规范出发,对译者、译文、译事等所做出的价值判定,因而具有语言批评、美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特点。在澄清基本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本章又对与翻译批评有关的其它问题也进行相应的探讨,如翻译批评的方法论以及翻译批评的分类和本质等。第三章首先论述了翻译研究由规定走向描写的转向,以及在各种范式下的翻译批评所具有的特点。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多元系统论和规范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用批判的眼光分析了它们各自的贡献和理论缺陷。在本章的结尾,笔者提出了“描写的翻译批评的概念”,并先容了它的两种主要的批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描写的翻译批评并非是单纯的描写,它同时也不排斥价值判定。这里的描写,主要是夸大|教学论文网|多维的视角和客观冷静的分析。第四章是主要是对五四时期翻译批评动因的考察。从客观描写和多元系统论的视角出发,笔者把重点放到了五四之前的译前规范和译者自我身份的定位上。通过对以上主客观两方面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晚清时期翻译及其批评的状况和特点。而五四翻译批评正是基于对晚清时期翻译的反叛而发起的,同时也受制于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以上的分析,指出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是对晚清翻译状况的反叛,是一种解构和建构的工具。通过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不仅使新的文学样式得以引进,同时也确立了五四新式知识分子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并进而使他们所倡导的新的翻译规范得以逐步地接受。除此以外,本章又回顾了晚清到五四人们对于翻译本质和目的看法的转变,并总结出了相应的翻译批评特点。第五章对于五四翻译批评理论和实践的诸多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梳理。为了更好的再现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间的翻译批评论争,笔者区分了内部翻译批评和外部翻译批评的概念。除了对两大主要社团之间的翻译论战进行探讨,本章把另一重点放在了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关于翻译的论争上,并进而分析了鲁迅在翻译批评实践和理论上的贡献,以及其翻译批评观形成的原因。第六章是对五四时期翻译批评背景及其特点所做的深入探讨。现代文学社团的兴起与文学期刊的繁荣共同为五四翻译批评营造了一个宜于其发展的客观环境。从主观方面来讲,五四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以及他们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学观、文化观都是五四翻译批评异常活跃的潜在条件。同时本章也对五四知识分子的特殊文化身份和当时的文学领域特点,以及它们对翻译批评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讨论。在总结五四翻译批评特点,回顾当前翻译批评模式的基础上,本章对于当前的翻译批评走向亦进行了思考。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特点,并对将来翻译批评的走向进行了思考。【关键词】:翻译批评描写的翻译批评多元系统论和规范理论建构和解构审美和功利
【论文提纲】:ABSTRACT10-18内容摘要18-23ABBREVIATIONS23-24LISTOFFIGURESANDTABLES24-25ChapterOneIntroduction25-461.1MotiveoftheStudy25-411.1.1StatusofTranslationCritici25-271.1.2StudyofTranslationCriticiinChina27-311.1.reviousStudyonTranslationCriticioftheMayFourthMovementPeriod31-411.2TimeSpanoftheResearch41-421.3ResearchMethodology421.4ObjectiveoftheStudy42-431.5StructureoftheDissertation43-46ChapterTwoTheNameandNatureofTranslationCritici46-792.1DefiningTranslationCritici46-552.1.1ConceptofCritici46-482.1.2ConceptofTranslationCritici48-552.2TheoreticalFrameworkofTranslationCritici55-572.3TypologyofTranslationCritici57-642.4TranslationCriteriaandTranslationCriticiCriteria64-662.5MethodologyofTranslationCritici66-722.6ScopeandNatureofLiteraryTranslationCritici72-772.6.1Scientificvs.Artistic72-742.6.2Subjectivevs.Objective74-762.6.3Theoreticalvs.Practical76-772.7Summary77-79ChapterThreeAFrameworkfortheStudyofTranslationCriticioftheMayFourthMovementPeriod79-1073.1TraditionalTranslationStudiesinChina79-803.2ParadigmShiftinTranslationStudies80-883.olysystemTheory:AnOverallSurvey88-973.4BeyondSystems:FurtherDevelopment97-1013.4.1DescriptiveMethodologyofTranslationStudies97-993.4.2ConceptandTypologyofTranslationNorms99-1013.5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DescriptiveTranslationCritici101-1053.5.1ThePrescriptiveParadigm101-1023.5.2TheDescriptiveParadigm102-1033.5.3DescriptiveTranslationCritici103-1053.6Summary105-107ChapterFourTheCauseofTranslationCriticioftheMayFourthMovementPeriod:APolysystemPerspective107-1414.1SituationofTranslationbeforetheMayFourthMovementPeriod107-1154.1.1PrevalentTranslationNorms107-1114.1.2PrevalentLiteraryModels111-1124.1.3ThePurposeofTranslation112-1154.2IdentityoftheTranslatorandTranslationCritici115-1194.racticeofTranslationCritici119-1224.4TranslationCritici:AMeansofDestructionandConstruction122-1294.4.1IntroductionofNewLiteraryModels122-1244.4.2EstablishmentoftheNewIntellectuals124-1274.4.3EstablishmentofNewTranslationNorms127-1294.5ChangesofAttitudetowardsTranslationandTranslationCritici129-1394.6Summary139-141ChapterFiveADescriptionofTranslationCriticioftheMayFourthMovementPeriod141-1645.1ExternalTranslationCritici142-1465.1.1StatusofTranslation142-1435.1.2SelectionofOriginalWorks143-1465.2InternalTranslationCritici146-1515.2.1OnTranslationMethod146-1495.2.2OntheTranslator149-1515.3TheoreticalDiscussionsonTranslationCritici151-1625.3.1LuXun'sTheoriesonTranslationCritici151-1545.3.2TheDebatebetweenLuXunandLiangShiqiu154-1585.3.3ATentativeAnalysisofLuXun'sWayofTranslationCritici158-1625.4Comment162-1635.5Summary163-164ChapterSixTranslationCriticioftheMayFourthMovementPeriodRevisited164-1946.1BackdropoftheBoomofTranslationCritici164-1766.1.1AbundanceofTranslatedWorks164-1666.1.2ProliferationofLiterarySocietiesandPublications166-1766.2SubjectofTranslationCritici:TheNewIntellectuals176-1816.2.1NewIntellectualsandtheSpiritofCritici176-1796.2.2CulturalIdentityoftheNewIntellectualsandTranslationCritici179-1816.3TranslationCritici:ACollisionbetweenSocialEvaluationandAestheticAppreciation181-1826.4AStudyoftheLiteraryFieldoftheMayFourthMovementPeriod182-1856.5CurrentApproachestoTranslationCritici185-1916.6PossibleWaysofTranslationCritici191-1926.7Summary192-194ChapterSevenConclusion194-198NOTES198-199BIBLIOGRAPHY199-20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09-210ACKNOWLEDGEMENTS21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