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13461 浏览:570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问题始终处在风口浪尖上,自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被引入课程语境中以来,引起了语文界的极大关注,一时间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研究风生水起,然而任何一种对事物的狂热总是包含着某种极真个|教学论文范文|成分,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也有被“统装”的危险。如何看待其运用过程中包容与变异的问题、对文本过度解读与局限其中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对“文本细读”进行一番理论探索,追溯到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再从我国文学理论领域中,沿着其发展的状态,一直蜕变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其次我们从实际性的问题入手,即捉住文学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特征——细读文本的特征和细读主体的特征,细读文本的特征体现在形象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阅读教学的评价有“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知”)、情感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设定的课程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审美性(文学教育的根基是审美教育,文学文本具有审美特征,这点不容置疑。在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过程中,细读与审美是相伴相随的,细读能力提高要求审美能力的提高)、多义性(文本以文学特有的多义性和丰富内涵决定了对文本阅读的多重性和持久性,防止文本意义被完全揭示后随之被抛弃)多方面。细读主体的特征表现在细读的开展是在学生与老师现场对话的交流中来实现的,并且学生才是细读的主体,教师只是充当辅助者的角色。第四章细读的方式方法也是本论文的一个重要部分,细读的方式方法,主要分为“印象式”细读和“潜入式”细读两大类,主要目的是综合我国古代“知人论世”的传统和英美新批评派的读书方法二者之长,而作出这样的划分。“印象式”细读包含诵读法、体验法、想象法,着重对人的情感、意志、经验等感性因素对细读的影响,“潜入式”细读包含推敲法、比较法、还原法、空缺法,着重理性因素、工具性因素对细读的影响。二者并不是完全分裂的,对立的,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变形方式,比如调换字词顺序等,这些方式方法是在充分考虑到文学阅读教学的特性,以及鉴戒新批评和我国古代文论对现代文本细读理念的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阅读教学是关系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打破文学阅读教学现有的藩篱,保证文学阅读教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文本细读”的研究任重道远。【关键词】:文学阅读教学文本细读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6-8Abstract8-10前言10-11一、文学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理论探索11-15(一)新批评的“文本细读”11-12(二)我国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文本细读”12-13(三)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13-15二、文学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运用过程中的矛盾问题15-18(一)包容与变异15-16(二)局限文本与过度解读16-18三、文学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特征18-23(一)细读文本的特征18-201.形象性18-192.情感性193.审美性19-204.多义性20(二)细读主体的特征20-231.现场对话212.引读理解21-23四、文学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式方法23-32(一)“印象式”细读23-271.诵读法24-252.体验法25-263.想象法26-27(二)“潜入式”细读27-321.推敲法27-292.还原法29-303.比较法30-314.变形法31-32结论32-33注释33-34参考文献34-36致谢3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