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教育问题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19725 浏览:845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事物、主义极度推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准则的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鉴于分类标准的不同,信仰可作多种划分。人类的需要多种多样,无论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都有有限与无穷的矛盾,信仰作为精神需求中超越有限、追求无穷的部分为人类提供着终极关怀。信仰同时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革命的作用。对个人而言,信仰起到对人格的塑造作用,对社会而言,信仰是对民族向心力的维系。因此,确立什么样的信仰,以什么样的信仰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决定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层次,也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了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精神面貌。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能够在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非理性与理性之间保持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并立足现实又指向未来从而实现其作为信仰的科学性,成为迄今为止我们最佳的信仰选择,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主导信仰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提倡,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新旧机制的相互碰撞,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宗教信仰重新兴起,人们对金钱的崇拜、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盛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侵蚀和动摇。因此,当前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教育,强化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寻找失落的精神支柱,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社会实践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教育问题的研究,以期能为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教育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信仰的含义、特性、类型进行了先容,并针对现实中人们对信仰与宗教信仰、信念、理想、迷信、意识形态关系的模糊熟悉,进行了澄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先容,目的是使人们对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并论述了在我国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性。第三部分,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第四部分,对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做出了分析研究。第五部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了对策性研究,以期帮助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公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9引言9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9-24(一)信仰概述9-17(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观点17-24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24-27(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形态24-25(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25-26(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手段26(四)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抵制和反对各种非科学信仰的必要保证26-27三、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27-32(一)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的信仰现状27-29(二)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信仰现状的原因分析29-32四、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32-38(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挑战32-33(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提出挑战33-37(三)网络文化的传播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冲击37-38五、社会转型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对策38-46(一)正确对待社会转型时期信仰多样化的态势,帮助人们选择正确的信仰38-40(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应与时俱进40-41(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建设41-44(四)充分发挥网络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积极作用44(五)引导公民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44-46结语46-47注释47-49参考文献49-51后记5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