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周期对“周期训练论述”质疑流程

更新时间:2024-10-26 点赞:5519 浏览:152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现代体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赛制的出现,通过大量的查找和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运用系统分析和逻辑学方法,人们开始对传统的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并对其理论本身及对当前运动训练实践的指导性提出质疑。从三个角度对有关训练周期理论的质疑进行归纳总结,阐明了新观点,并就如何运用训练周期理论指导新赛制下的运动训练实践提出意见。
关键词:周期训练理论 质疑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运动训练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学者对以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科学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俄罗斯运动训练理论家维尔霍山斯基教授为代表的俄罗斯及前苏联地区的一些学者对世界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继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有关训练周期理论的论战,我国诸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就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质疑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传统训练理论的集中质疑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训练周期理论在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中的指导意义提出了见解。

一、周期训练理论的简述

周期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 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前苏联的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耶夫(Matwejew) 。他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 赫尔辛基) 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项目的训练, 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运动训练过程加以分析,提出了运动训练分期的基本设想。
随后,Matwejew又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同时,Matwejew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上各异的训练框架。例如: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 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 等。Matwejew从训练学的角度给不同训练阶段赋予了实际的内容, 设定了各阶段的宏观训练目标、任务和内容, 形成了训练周期的特定模式,这正是周期理论的核心。

二、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实际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的思想核心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了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训练时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周期理论”的提出, 其本身就缺乏理论基础和实验的支持,马特维耶夫所用的资料缺少科学价值,只是从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几个项目中总结出来的原则和规律,缺乏普遍性的意义。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科研水平也相应地提高,这一理论缺乏生物科学基础的不足,也日益突显出来。

(一)对“周期理论”持有的科学依据的质疑

众所周知,一种训练模式必须建立在运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足以从人体运动的生理、生化机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制和运动力学特征等方面解释其自身的科学性。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提出的依据主要是来自对部分体能类项目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分析与总结,它对一些在该理论中起关键支撑作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条件上,没有给出详尽的解释。也就是说,“周期理论”是在缺乏严格控制的研究和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目前, 流行于世界的周期理论仍然是以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为基础, 这就使得人们开始对该理论的科学基础产生怀疑, 认为该理论缺乏基础理论的强大支持, 尤其是缺乏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的支持。

(二)对“周期理论”在内容上的表述表示质疑

俄国的专家沃罗比耶夫经过7年( 1971~ 1977) 的研究,提出为什么使用大的负荷量和较小的强度打基础,到比赛前再用小运动量和大强度的疑问。这种转换在沃罗比耶夫认为是不可信的。德国的专家施纳分析了大运动量的训练设想,并认为自1965年以来Matwejew不顾及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并没有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周期理论,使得这个理论明显落伍于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将训练过程视为机能性运动系统。系统机能的提高和发展主要是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即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适应。
参考文献:
陈小平.对马特维耶“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 中国体育科技,2003(4): 6-9,51.
汪洋.对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5
[3]金健秋, 刘强,杨克新.当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周期理论的质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

5.10,89-91

[4]林卫国,周锦琳,王红英, 等. 现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 2) :262- 265.
[5]邓成涛.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J] .辽宁体育科技,2004(6): 1-2.
作者简介:
赵超1989-9)男,云南昭通镇雄人,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刘沙沙,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文学与法学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