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支出政策区域经济增加协调性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9411 浏览:349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自1999年启动财政预算改革,改革重点从收入转移到支出管理,重构执行过程,以进一步强化公共支出的作用。由于当前区域总体差距的“马太效应”日益突出,在区域经济增长水平与质量方面差距日趋增大,本研究力图从公共支出体系角度寻求实现区域协调增长的具体政策措施及路径,以达到发挥公共支出在建立和谐社会、维持社会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避免偏离社会发展整体目标,以更高目标追求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将公共支出政策放入空间和时间视角下进行分析,拓展了公共支出政策对经济协调增长作用目标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同时,通过量化公共支出政策作用于经济协调增长的贡献度,能较综合地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考察公共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协调性的作用,丰富了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和公共财政支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公共支出政策在国家及区域经济协调增长、消除区域差异,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日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的公共支出政策可以促进区域产业聚集和区域经济增长,系统的区域公共支出政策设计能有效缓解区域差距,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当前,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研究公共支出政策和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对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从公共支出政策的区域角度出发,对公共支出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增长中的空间影响机制和时间收敛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公共支出政策的区域空间协调目标,构建了相关区域系统福利函数模型,对现行的区域公共支出政策给出了模型解释和支撑。在此基础上,研究区域公共支出政策在区域区位上对“公平”和“效率”的协调机制。在区域增长的时间收敛趋势变动中分析区域公共支出政策的协调作用和贡献度大小。由此揭示的现象、得出的结论及提出的政策建议,为促进公共支出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及区域间经济收敛的增长协调,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2)本文主要创新之处:1)基于空间经济学中心—模型分析框架,定义了公共支出政策的空间协调目标函数,揭示了受区域公共政策影响的区域福利水平的变化规律。针对区域空间“块状经济”特征的性质,创新性地构建区域系统福利模型,从空间视角阐释进行地区公共支出政策优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对改革开放后区域差距的原因,从公共支出政策角度,从影响区域制度环境基础、影响东西部地区制度变迁绩效、及影响公共支出绩效等方面进行阐释。应用局部溢出(LocalSpillover)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结合区域间的交易成本、公共支出政策,区域空间集中度及区域间名义收入差距等因素,研究了区域公共支出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空间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协调机制。3)扩展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刻画了公共资本和非生产性公共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的影响。采用1990-2005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区分公共资本和非生产性支出,在测算基于省区样本的公共资本存量基础上,借助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公共支出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协调收敛中的作用,较好地考虑公共支出政策的区域空间地带对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分析了区域公共支出政策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作用路径和贡献度。(3)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区域空间的适度集聚是区域福利最优条件。适度集聚会带来区域系统福利的增加,过度集聚则会带来负外部性,并会对区域系统福利带来损失,政府改善区域间集聚水平将有助于终极获得区域总福利最优。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撑了我国以往公共支出政策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并对当前区域差距扩大和进行公共支出政策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解释。2)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区域扶持的公共支出政策在时间趋势上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起到正效应,但在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上,会加剧区域的空间发展不均衡,在满足效率的同时会带来牺牲“公平”的代价。因此,区域扶持的公共支出政策制定应注重结构和规模,兼顾空间布局和推进阶段,实现协调发展。3)有利于技术溢出的公共支出政策能够在时间趋势和空间布局上同时存在正的外部性,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和空间分布均衡,以及区域系统整体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加大有利于技术外溢的公共支出,是实现区域经济在“公平”和“效率”、时间和空间中的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主要指包括电讯、互联网、人力资本的形成以及交通运输方面及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支出政策。4)经济趋同模型表明,尽管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但是省区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区域经济总量差距较大,但增长速度出现趋同趋势。在区分生产性公共支出和非生产性公共支出的基础上,对绝对收敛速度测算发现非生产性公共支出对区域经济收敛作用明显为负,生产性公共支出对区域收敛的作用为正,且包括企业挖潜改造等技术支撑的公共支出政策对区域经济收敛的作用明显为正。在此基础上,为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支出,特别是公共资本性支出,政策、基金方面偏向西部地区,加快趋同速度。5)本文以为|教育论文网|优化区域公共支出政策的原则在于:保证区域系统福利最大化,兼顾“公平”与“效率”,时间与空间是政策调整的基本维度及提高区域集中度在于区域加强区域集聚条件平衡等原则。同时本文指出区域公共支出政策的应避免的误区:即区域扶持政策的有限性,适度贸易壁垒的公道性,区域一体化政策的条件性等。并在分阶段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技术外溢、深化宏观财政调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公共支出政策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增长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5-8英文摘要8-151绪论15-291.1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15-171.1.1问题的提出151.1.2现实背景15-171.2文献综述17-221.2.1理论研究综述18-191.2.2实证研究综述19-201.2.3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研究综述20-221.3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22-241.3.1理论意义231.3.2现实意义23-241.4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24-271.4.1研究内容24-251.4.2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5-271.5论文主要创新点27-292基本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29-452.1公共支出理论简介29-332.1.1公共支出的内涵与意义29-302.1.2政府干涉和公共支出的产生302.1.3政府干涉的目标和手段30-312.1.4公共支出的基天职类31-332.2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历史沿革33-392.2.1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33-362.2.2生产性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362.2.3非生产性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36-382.2.4我国学者研究综述38-392.3经济增长趋同研究综述39-432.3.1理论研究综述40-412.3.2实证研究综述41-432.3.3对我国经济趋同的研究432.4本章小结43-453基于经济空间的经济增长模型45-693.1新经济地理学概述45-483.2Krugman中心—模型48-543.2.1模型思路49-513.2.2模型意义及核心结论51-543.3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模型—局部溢出模型(LocalSpillover)54-663.3.1模型基本假设56-573.3.2短期均衡57-593.3.3长期均衡59-613.3.4局部溢出模型基本特征61-633.3.5局部溢出模型新的含义63-663.4本章小结66-694我国区域差距现状及公共支出政策原因69-854.1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差距的变动69-784.1.1地区差距衡量指标选择69-704.1.2地域单元的划分及时点的选择70-714.1.3地区差距变动的基本走向71-724.1.4地区差距的构成分析72-784.2地区公共财政支出现状78-824.2.1地方财政支出总量分析78-794.2.2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分析79-814.2.3地方财政支出的区域差别分析81-824.3中国地区差距的公共支出政策原因82-844.3.1公共支出政策影响东西部制度环境基础82-834.3.2公共支出政策制度安排影响制度变迁绩效83-844.3.3区域间公共支出政策内容安排影响公共支出绩效844.4本章小结84-855公共支出政策区域空间协调目标及协调机制85-1035.1区域福利模型86-925.1.1模型假设及参数选取875.1.2模型构建与分析87-925.2历史沿革分析92-935.3区域公共支出政策空间作用机制93-1015.3.1LS模型的扩展93-965.3.2区域扶持的公共支出政策96-975.3.3改善欠发达地区集聚条件的公共支出政策效应97-985.3.4降低区际交易成本的公共支出98-995.3.5促进技术溢出的公共支出政策99-1015.4本章小结101-1036公共支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实证分析:时间变迁和空间关联103-1176.1理论基础与计量模型建立105-1096.1.1理论基础及假设105-1066.1.2具有有效公共支出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106-1076.1.3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及收敛方程107-1096.2实证检验及结果解释109-1156.2.1资本存量测算、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109-1116.2.2区域经济增长与公共支出及公共资本的关系111-1136.2.3公共资本及支出对经济收敛的影响113-1156.3本章小结115-1177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的公共支出政策设计117-1257.1优化公共支出政策的原则117-1187.2公共支出政策应避免的误区118-1217.2.1区域扶持政策的有限性118-1197.2.2适度贸易壁垒的公道性119-1207.2.3区域一体化政策的条件性120-1217.3政策建议121-1237.4本章小结123-1258结论及研究展望125-1298.1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125-1278.2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127-129致谢129-131参考文献131-139附录139-140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39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139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139-14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