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探传统文化教育与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22353 浏览:975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其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超凡的智慧。在新形势下,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目前中职学生的道德状况看,不容我们乐观。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迷失了自我,思想混乱,胡思乱想,有的甚至胡作非为。道德滑坡现象较为严重,德育教学与形势不相适应,实效也不明显,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优势,使德育实效得以不断提高。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德育; 教学; 实效
1006-3315(2013)08-111-003
中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强大后备军和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人格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劳动大军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加强对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尤为重要。从当前中职学校的情况看,学生的道德状况不容我们乐观。一直以来,一些学生在古今中外思潮的剧烈撞激中迷失了“自我”,思想混乱与矛盾,情绪郁闷与烦躁,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病态心理。他们“既无高瞻远瞩,更不知道如何去后顾深思,前路茫茫,一片空白,在无所适从的情态中,陷于烦闷”。有的整天胡思乱想,甚至胡作非为。此外,目前德育教学的模式、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教学的实效不明显。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优势,使德育课实效能够不断得以提高。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藏着古圣先贤非凡的智慧,其精髓深含着儒、释、道三家的学说、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需要我们在储蓄精神资源方面开发、利用,来传达文化信息,适时地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发展注入精神营养,从而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本文仅就如何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这一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古今中外思潮传播迅速,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相互撞击、交融或冲突。西方那些颓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现在的中职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是越来越差,也越来越难教。他们热衷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训而轻视人文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现象令人担忧。

1.中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严重缺失

现在的中职学生从启蒙教育阶段、至小学到中学没能很好地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前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又很短,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课程占用了他们太多的时间。所以,他们接受人文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头脑里仅存的一点东西也不过是在课本上得到的一些只言片语和零碎的片段而已。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那些宝贵的思想理念、人生态度等几乎荡然无存。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只知道快活享乐;不知道要报恩,只知道抱怨;不知道要真诚、仁义,只知道自私自利;不知道要“兼爱”、“礼让”,只知道与人相斗;不知道要增长智慧,只知道盲目竞争;不知道什么是诚信,只知道胡乱交朋友等等。一些人受现代教育的影响,认为佛教、道教都是迷信的,传统文化都是封建、落后的,都是封建君主愚弄人民、统治人民的工具,说明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和无知。

2.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传统美德日趋丧失

中职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身上的毛病习气已经形成,一旦遇到不良影响,即古德说的“恶缘”,就容现行,现行就是现在经常发作。尤其受网络等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现在各种网络垃圾信息泛滥,在互联网上高速传播,使得学生接触不健康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为他们的道德人格异化提供了可能。有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有的甚至上课时也不放过,进而掉进垃圾信息陷阱中不能自拔。有的受西洋的嬉皮风影响,喜欢赶时髦,出洋相,穿着打扮、行为举止怪里怪气,男女生在一起嬉皮鬼混;有的自理能力很差,扫地不知怎么扫,洗衣服不知怎么洗;有的缺乏起码的道德素养,不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不懂得与人为善,与同学和睦相处;性骚扰、性冲动、恶作剧、打架斗殴等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吸烟、早恋以及性意识等问题也比较严重。可见,传统美德已日趋丧失。

3.世俗化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趋于庸俗

目前,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正在对这些学生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致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偏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认同感逐渐淡化,价值观、人生观日趋西化。一些学生渐至丧失应有的理性,躲避崇高,漠视高雅文化,喜欢追求随心所欲的庸俗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务实倾向和媚俗色彩,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在动摇和瓦解着他们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迷雾正在学生中弥漫。对于他们来说,只有西化才是进步的,只有科技的、实利的,才是目前追求的目标,只有学一点技术,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才是真正的需要。正像有识之士说的那样:“他们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智商没有教养,有青春没有热血,有个性没有品行。”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学生人格完善和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人性本善。“性”就是人的本性(佛家讲自性);“本善”就是人的“根”,是做人的根基。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但是,“人在有‘源于:论文写法www.618jyw.com
向善’的根基上,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才能激发内心的主观‘行善’的心理情感”。由于我们长期疏忽了圣贤的教育,目前学生的人格培育、身心健康等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担忧。曾经有一位教育部的官员这样说过:“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接受的第一个考验和教训恐怕不是出在‘做事’上,而是‘做人’上。”事实的确如此,有些学生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确实为自己在“做人”上的欠缺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们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做人的“根”。为什么我们做教师的会对此望而悲叹,自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我们自身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古德说的“我执”、“我慢”。“执”即固执己见;“慢” 即傲慢,自以为是,对古圣先贤的教诲不相信、不重视。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会出现偏差,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因为我们的理论、方法有问题。如果不是理论、方法出现问题,就一定会有成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恢复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我们应该知道,中华民族独特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超越时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哪个地区,都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特别是近几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国学热”在国内迅速兴起,各种形式的相关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特别是一些公益性团体或组织,他们的传统文化论坛、讲坛、网站,以及他们在各地机关、学校等场所的精彩演讲和报告,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同和欢迎。这些现象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反映了时代的需要,是对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理诉求”的回应,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行了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试用教材,各高等院校也加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一些高校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以及高僧大德等宗教人士现身说法,弘扬传统文化。然而反观目前的中职教育,确实存在过分重技能而轻人文的现象,传统文化教育相对滞后,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因此,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当前中职学生人格完善和身心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推动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可以使年轻的学生,从古圣大德的启示中去发现问题的症结;从历史人物的典范中,确立自己安身立命的中心思想,找到“中华文化的根”,不再“失落”,不再“迷失”,使中华文化的种子,现在生根,将来发芽、成长。另一方面,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德育教师开发教育资源,寻找新的教育支点,提高自身素质,拓宽教学途径,开阔教育视野,拓宽教学途径,增强德育的教育功能。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努力提高德育教学实效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要“立德树人”,首先靠教育。古圣先贤的智慧其实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智慧上,体现在“德行”上。“德”就是德能,有德就有能力改变人生改变命运;“行”就是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现在的中职学生,他们的不良习气已经形成,很难改正。正如古德所说的“刚强难化”,就是顽固,很难教化。但人性本善,相信他们是能够接受古圣先贤教诲的。关键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才有意义,不能与生活脱节。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1.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学习传统文化,从中吸取古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必须建立在信的基础之上。只有相信,才会去学习,才能深解义趣,发现真理,才能把古圣先贤的教诲落实在行动上。
由于人们长期对传统文化的世俗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现在很多人“对古圣先贤有怀疑,认为古圣先贤不懂科学,今天科学带来很多方便,认为古人不如今人,现在人比古人聪明,古人迷信”。这种心态将成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极大障碍。如果总是不相信总是怀疑,即使接触圣贤教育,他们也不会感兴趣,不会有学习的热情和好的学习效果。纵然再好的老师来教他,他也不会听,不会学,也听不懂,学不会。所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要让他们相信古圣先贤的智慧和教诲肯定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肯定会给自己带来真实的利益,相信自己能够学好。其次,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自己确实在不断进步、不断成熟。

2.开发储蓄精神资源,不断丰富德育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中含有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要认真开发利用,去其糟粕,吸取精华。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行为方式等情况,选择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能够接受的内容。例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仁者爱人”、“和为贵”(论语《学而》)的处世哲学,“义以上为”、“先义后利”(《荀子·荣辱》)的做人原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表现“仰天一笑,快慰平生”,“与人为善,天天都是好日子”的禅者风范和境界的禅宗公案等等。要把古德圣贤关于对宇宙、生命的认识,关于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思想观点作为主要内容。因为,人只要懂得了这些关系,就能升起大爱(佛家讲慈悲心),不但能够热爱人民,关爱生命,而且能够对大自然、对山河大地、草木森林、植物、矿物都会充满爱心。这种爱是平等的爱,是真正的爱。

3.要从实际出发,突出教育重点

现在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左右,而且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所以,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要简单扼要,越简单越好,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
重点就是“爱心”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展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爱。在佛家讲慈悲、感恩、感谢。圣贤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本性的教育,其核心是“爱”,基础是“孝亲尊师”。我们的老祖宗、古圣先贤传下来的基本的德行,就是仁爱。《三字经》,一开头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即佛家讲的自性,本善是性德。古德告诉我们,“从自性流出来的是第一德,第一德就是爱心”。这是真正的爱,是圣人的爱,是慈悲。古圣先贤的教育理想就是希望把人的这种爱心保持下来,永不变质。佛家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指无条件的;同体,就是说整个宇宙跟我是一体,不能分开。
要落实古圣先贤的教育理想,就必须通过教学,以教学为先。教学要以“孝亲尊师”为基础,就是要从恭敬中学,要从孝顺父母,尊重老师开始,就是尊师重道,要从这个理念上建立基础。对老师不尊敬,对所学的东西不重视,怎么会学好?所以,教学一定要以“孝亲尊师”为基础,将“爱心”教育渗透、贯彻于德育教学的全过程,让这个“爱心”发扬光大。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懂得报恩,报国家恩、父母恩、老师恩、众人恩,使他们逐步克服狭隘的自私自利之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中,把从前的毛病习气改正过来,把爱心升起来。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