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培养学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不足”能力之我见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16359 浏览:639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目前初中生“提出问题”意识的现状

1.1 不愿提。

学生不愿提问题,不仅有主观原因,更有客观原因。以应试为目标的学生往往对提出与应试相关的数学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内容选择的心理倾向,他们提出问题的价值取向往往否定考试范围以外的数学问题。部分学生由于不知道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超考试范围”的嫌疑,于是不愿意提出这些问题,加上在应试教育气息浓厚的今天,使得学生对课本和一些数学问题没有探究的时间保证,漫游在题海的一些学生认为只要解答课本、老师、试卷中的数学问题即可,自己遇到的数学问题够多的了,再提出问题,就等于自寻烦恼、浪费时间、劳民伤财。更由于一部分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一些学生形成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什么问题都不愿意提,也不知道怎么提了。

1.2 不会提。

会不会提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生疑的能力。生疑能力越强的学生,提出问题就越有深度和新意,所提问题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例如常人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不足为奇,而牛顿就产生了“它为什么落地”的疑问,因为他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生疑能力。也正因为如此,牛顿才有了重大的发现。而当今学生的这一能力恰恰是最薄弱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生疑求异,另辟蹊径,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使他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3 不敢提。

有的学生刚产生疑问时,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解决,不去考虑就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有的学生怕提出问题的层次太低,会被同学们耻笑;还有的学生产生疑问时,自己尝试解决未果,就束之高阁,不好意思向他人请教。
事实上,学生的问题来源除了自己提出外,更多的是来源于课本、参考书和老师的提问。目前,我国的学生表现较为薄弱的方面是:不敢质疑课本、参考书和老师的问题,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首先怀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不少发达国家不但教师鼓励孩子质疑,家长也非常关注,孩子放学回家,家长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上课你提了多少问题?”而不是:“今天你考了多少分?”家长常以孩子提的问题多、价值大而自豪。“会学习”、“会创造”才是当今重要的人才素质。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四个阶段

2.1 初始阶段。

我把学生敢于独立、主动地提出问题的阶段,称之为初始阶段。在此阶段里,学生对于听课中不懂的知识,不会做的习题,敢于向老师和同学提出,而不是听之任之。即使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就事论事,但敢于提出问题,就是很大的进步了,因而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逐步消除他们“等待结论”的惰性习惯,全身心地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是个转变。一般来讲,经过老师的鼓励、帮助,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这一阶段应有的水平。

2.2 萌动阶段。

我把学生通过简单模仿以后提出问题的阶段,称之为萌动阶段。在此阶段里,学生初步学会模仿,按老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提出问题。如对不会做的习题,并不像初级阶段那样直截了当地说:“老师,这个题怎么做?”而是问老师:“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等等,虽然这个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比较简单,甚至幼稚可笑,但这一行为表明他们的问题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较前已迈了一大步,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当然,老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画龙点睛,留有余地,让他们继续思考探索、提出新的问题。

2.3 成熟阶段。

我把学生初步学会思考以后提出问题的阶段,称之为成熟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问题,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他们将自我见解和个人观点充分体现在所提问题中,所提问题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此阶段是对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的张扬,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激励和培养。

2.4 升华阶段。

我把学生通过深入研究后提出问题的阶段,称之为升华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即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又揭示了问题的规律,具有猜测、发现之特征。若进而能解决问题,往往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数学小论文。当然,只有少部分学生才能达到这一高级阶段的水平,达到这个水平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大胆质疑和向数学更高领域探索的条件,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和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五种方法

3.1 因果关系法。

引导学生对遇到的数学问题,经常问一问:为什么是这个结论?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结论?对于学过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更应了解获得结论的过程、思路和方法等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也随之加强了问题意识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3.2 逆向反问法。

正面的问题,反过来问,结果会怎么样?思路与方法又会怎样?由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中,如果ac2>bc2,那么a>b。反过来,如果a>b,那么ac2>bc2吗?

3.3 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向去思考研究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每做一道题后,想想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打破思维常规,标新立异,提倡“一题多解”,达到“解答一题,联通一片”的目的。学生经过主动的思索,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综合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解题方案,从而有效的训练了发散思维能力。

3.4 创设情景法。

长期“应试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孜孜以求“教会”,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也只能在“学会”的圈子里徘徊,久而久之,主体意识逐渐淡化,在课堂上无法形成提问题的情境,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是教学上质的飞跃,而这“渔之技”“学之法”不能靠灌输获得,教师必须多方设法,引导学生“自求而得之”。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上,让学生为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触景生情”,激发积极动脑,自己去寻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3.5 联系实际法。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①书的长宽比例有什么奥秘?②家庭中烧开水,水(电)费怎么算?等等。在最初阶段,不必多的去顾及“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只需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然后试着给予回答。当然看着很简单的问题,真正要解决它,可能要用到许多高深的数学知识,但这没有关系。正是有这些许多我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才有进一步认真学好数学的必要。可以说这一个个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探索问题,追求卓越的精神,进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四点措施

4.1 创设氛围,培养学生提问的自由度。

所谓自由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自由提问,获得主动发展,体现主体性的程度。在数学中刻意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范围,转换主体角色,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问题答案往往也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而是帮助学生积极地寻求多元的答案、思路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提问的意识就会更强烈。如果一味强调“书上写的”、“教师说的”作为“标准答案”,凡此种种不仅不是,而且会压抑和限制学生的个性张力,阻碍学生智力发展。应该鼓励学生不唯名师,不唯课本和教参,大胆质疑,善于批判,“善做学问”,培养学生自觉的质疑精神。

4.2 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提问的自信度。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好、中、差等级。平时的每一堂课都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时间,在解决问题的讨论中,师生应进行平等的、互为信赖的知识和情感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论简单与否,对错与否,古怪稀奇与否,不应先发表意见,先“定调”,而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大胆提出问题,同时又要设法保护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不耐烦,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若能耐心、细致的给予点拨、提示,即使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量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必然会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勇气和信心。

4.3 适时启发点拨,培养学生提问的清晰度。

所谓清晰度,是指提出的问题的思路、研究对象、条件结论的清晰程度。由于学生受知识、能力的局限性,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研究对象模糊,学生便会互相争论和补充,促使一些学生主动地翻阅课本、查找参考资料,向同学、教师咨询、质疑、阐明自己的观点,一堂课内学生之间的互相争论,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修正错误,提炼观点,逐步提高质疑水平。同时启发他们思考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不该问;要注意提出的问题不要过于零碎,当然也不要过于艰深,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清晰明朗,提高认知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学生要既敢于质疑,又善于质疑,真正体现主动学习。

4.4 运用数学美感,培养学生提问的审美度。

所谓审美度,是指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进行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的程度。在数学教学中,美的因素是很多的,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发现并能够感知、想象和理解。例如,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618jyw.com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分成四等分,有几种分法?这是一个结论开放题,我在使用初一新教材课堂教学中就是尝试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数学美感(如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等),直觉洞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比赛,很快得到一系列四等分法,学生在提问和解题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审美度的提高已在不言之中。临近下课,学生仍余味无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