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19973 浏览:852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种常用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布置任务可驱动学生经过了解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这是建构主义的意义所在。本文以任务设计为重心,阐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是一种以结构主义为前提的教学方法,其建构意义是以学生为重心,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沟通、交流,并结合已有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院长郭绍青教授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包含了两条线索,一条以任务作为明线,另一条以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为暗线。两条线索详细如下:①明线:假设情景,布置任务→研究任务,找出问题→明确问题,制定对策→自己动手,完成任务→评价沟通,进行总结;②暗线:唤起原有知识基础→结合原有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结合形成→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融合新旧知识,并巩固。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将教学目标暗藏在任务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自己的任务,寻找任务问题的解决渠道及对策,鼓励学生亲自进行操作,提倡其主动探讨问题,与他人合作沟通。最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与自学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并以图表表示简易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1.确定任务。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与之生活、学习有关联的信息技术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法的核心在于“任务”,要根据“学习主题”提出任务,以学生的具体接受能力为前提,保证学习任务适用、合理、可操作。同时为学生设定合理情景,使学习与教学内容的情景一致。
2.分析任务。确定任务中的学习主题后,老师以教学内容与完成任务的难度为依据,对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学生采取针对性指导。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结合自身实践的能力,有目的、有层次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经过小组同学的互相交流讨论后,共同制订学习任务的完成操作计划。教师不能在教学实践中直接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指导学生探索学习任务的解决思路、对策以及必须经过的计算机实践过程,结合原有知识,理解新知识。
3.完成任务。对学习任务进行分组讨论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各小组同学确定了各自任务的学习主题,完成了任务所需的操作步骤。然后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完成学习任务,此时须全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造机会给每位同学,使其参与活动,引导他们勇敢、自由地完成任务。教师身为指导者,必要时应给予适当帮助,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及时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不能为其代劳。
4.总结任务。在各小组同学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要提醒学生:本次完成的学习任务仅是教学目标中的一小节,并非所有教学内容。任务没有全面罗列出相关软件性能,完整的知识体系常难以兼顾。经过任务解决步骤的反思,对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协助学生从“特殊”过渡到“一般”,了解完整的任务解决流程。

三、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误区

经研究者调查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部分误区,并对其进行了概括与浅析。本文归纳了研究分析的调查结果,分为认识误区以及操作误区两类。
1.认识误区方面。(1)教学主题片面,任务驱动法变成单纯的技能训练,未能实现其价值;(2)教学过程简单化,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未能对新知识全面巩固;(3)任务驱动加大化,滥用、泛化方法,驱动学生力度不到位;(4)驱动主体改变,任务驱动法的主体物化,性质发生改变。
2.操作误区方面。(1)任务表面化,把学习任务的意义改变成单纯的完成练习;(2)任务分层模糊,表层任务占主导,暗藏任务难以明确;(3)任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不相干,对学生无代入感;(4)任务粗略,未具体明确提出任务,无操作性;(5)任务难度不分层次,与学生实际能力不相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且切合实际。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智力发展,并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只有经过全面的教学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加强学生对信息文化的认识,达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目的。当前,我国基础教学改革提倡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以及乐于探究,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新知识获取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等。任务驱动教学法正符合了我国当前提倡的教育改革理念,值得各大中学推广使用。(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刘启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