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传承教师技能与教学品质打造与传承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19172 浏览:83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私塾先生是中国传统教师的重要代表,孔子是私塾教育的开创者。私塾先生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方法,诸如“学、问、思、辨、行”的教学方法、“父师善诱法”以及“启发诱导法”等,形成了不可替代的教师专业技能,。私塾先生独具特色的教学品质,诸如学问、勤奋与严格,成为衡量古代名师的重要标准。在国际化背景下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应当借鉴私塾教育教学经验,打造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教师优秀的教学品质。
关键词:私塾先生;现代教师;教师专业技能;教学品质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打造一流的学校教师队伍需要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个人品质等多方面进行提升。因此,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品质的打造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与学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而采取的特定的教学行为方式。追溯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早在古代私塾教育中,就已体现出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中国古代私塾先生的教学方法,教学品质等对现代教育仍具有一定启示,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法更是经久不衰,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鉴于此,研究古代私塾教育中塾师的教学专业技能及教学品质对现代的教育教学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古代私塾教育概述

(一)私塾的涵义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附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传统教育机构,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已基本普及,到明清时已形成一种制度,在民间广泛设立。随着封建教育的发展,私塾教育也相应蓬勃起来,从城市到乡村都广设私塾。私塾的学生既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618jyw.com
有儿童,又有成人,以儿童为主的私塾主要教蒙学,重在识字,以成人为主的私塾主要教经学,重在举业。汉代以后私塾逐渐成为小学性质的教学场所,教学方式以个别教育为主。私塾按其设置方式可分为:教馆、村塾和家塾。由塾师自己创办的学馆并招收学徒,称为 “教馆”或“学馆”。由某一宗族或村里捐资修建学馆,聘请老师教授,称为“村塾”或“族塾”。富裕人家独自聘请老师在家里教学,称为“家塾”或“坐馆”。

(二)私塾的塾师

在古代中国,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很多都是由私塾承担。私塾的教师即塾师,俗称“私塾先生”或“先生”。在唐宋以后,主要由科举落第的秀才担任私塾先生,其次是未中秀才的童生。在私塾教学中,私塾先生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自己开办私塾进行施教;二是被人延请到家中施教。由于学识、人格、品德修养等不同,私塾先生个体的社会声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一部分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的私塾先生往往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世人选择塾师的标准也是十分严格的,对塾师的要求也很高,除了品行端正和学问好之外,还要求塾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私塾的教学内容

私塾教育并不像现代学校那样明显的分成小、中、大学甚至研究院等,私塾的学生是高低程度混在一起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塾师的教学水平。传统塾师大多是科举落榜的知识分子,通常教授学生背书、写字和作文。其中,优秀的塾师能从启蒙教到参加全部的科举考试,但就学生而言,还是分等级的。一是启蒙教育,即识字;二是读书教育;三是开讲、开笔作文教育;四是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五是不断温书练习,备考。
中国古代童蒙教学,总体上重注入、背诵和训练。教学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读书、作文等几个方面。私塾教育由识字开始,先认方块字,之后开始读识字课本“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识字课本往往有一共同特点,即句子短小,句式整齐,平仄互对,音节易读,朗朗上口。充分利用了汉语中的汉字单音、四声音节的特征,发挥了儿童时期记忆力强的优势,突出记忆力的发展和锻炼,这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汉字启蒙教育最有效果、最成功的特点,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来,也十分符合中国语言文字及儿童年龄特征的客观要求。

二、古代私塾先生的教学

(一)古代私塾先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私塾教育强调文化知识与道德教育并重。蒙童在学习识字、历史知识、生活常识、为诗作文的同时,同样接受着道德教育。如《小学诗礼》《小学韵语》《蒙童须知韵语》等。塾师在授课时随时灌输一些道德知识,加强学生对礼教的学习与认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品德,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现代教师教学方法与古代私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古代私塾秉承儒家教学理论,注重“学、问、思、辨、行”并重,“父师善诱法”及“启发诱导”。

1.“学、问、思、辨、行”并重的方法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阶段。“博学之”是指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学习者具有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审问”是第二个阶段,指有所不明的时候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到的知识加以怀疑。问过之后还要仔细地考察、分析,检验所学能否为自己所用,即“慎思”。“明辩”是第四个阶段,指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就会因鱼龙混杂而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学有所得之后,就要努力实践,使学有所用,做到“知行合一”。
作为一种中国固有的民间办学形式,私塾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大塾师。孔子同样倡导学与思、行结合,他在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读书若只是记诵一些知识,却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就可能分不清是非曲直,导致盲从别人的观点;如果只是空想,却不通过读书等途径学习实际知识,也会疑惑不定。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单纯的学和单纯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在现代教师的教学中,面对学与思,同样需要全面思考两者的关系,即学是基础,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思考,这样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此外,孔子还强调学习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为社会实践服务。

2.父师善诱法

清人唐彪在其著述的《家塾教学法》之《父师善诱法》中阐述了儿童教育的理论及方法,以论教法为主,主张“善诱”为“教学”之本,体现了指导学习的方法以及养成学习的习惯。唐彪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重视家教,家长要为儿童择师选友,以端蒙养之正,他提倡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主张根据儿童年龄和生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蒙学之时着重抓诵读、习字、认字等,教学上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唐彪曰:“故父师于子弟,懒于读书者,当督责之,勿令嬉游;其过于读书者,当阻抑之,勿令穷日继夜,此因材立教之法也。”唐彪提醒父师,教子弟时,要做到“因材立教”,即教孩子读书时不可让他过于贪玩,也不可让他过于劳累,还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古代教育家朱熹也曾有关于因材施教的论述,《朱子语类》卷十:“精神长者,博取之所得多;精神短者,但以词义简易者。”“大抵为学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余,须用无书不读无不究竟其义;若年齿向晩,却须择要用功,读一书,便觉后来难得工夫再去理会,须沉潜玩索,究极至处可也。”意思是读书要根据自己的精力和年龄特点去读,精力充沛者,适宜广搜博取;精力欠缺者,只读最紧要的书,以涵养性情。年纪轻者,须多读;年纪大者,宜择要书。但无论哪类人都应该将每本书沉潜玩味,究到极处。
鉴于此,现代教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避免千人一面,鼓励学生求知创新。

3.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可以说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可以说是启发诱导的意思。《学记》认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可见其把启发性原则看待得十分重要。
在有关如何进行启发诱导的问题上,《学记》中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指要善于激励、劝勉学生,而不要压抑、逼迫学生。三是“开而弗达”。即教师要指点学生,开启其智慧,而不要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即只提供“标准答案”。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教师要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不能拖着学生,压抑、逼迫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走路。这就是“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此外,还需要把握好启发诱导的时机。《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发愤求知的”,就不要“启发”他;不是到了“想说可就是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引导他如何表达。其中,“愤”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中,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此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因此,学生只有经历了“愤”这一阶段,教师才能“启”。同时,教师还要掌握好“启”的时机与火候,以此来达到最佳效果。
启发诱导,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现代教学中,有部分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有很大的困难。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多给一些学习的机会。课堂上,简单的问题多让他们回答,哪怕是回答得语无伦次,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回答得对的部分给以表扬,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他们不懂就问,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心平气和地逐一讲解,直至弄懂。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将“学、问、思、辨、行”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了然于胸的同时,经过提问和进一步的思考分辨,从而有意识地联系实际。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运用父师善诱及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得学生领悟所学、掌握学习技能,最终学有所用。中国古代塾师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为现代学校教师提供了一定启示。

(三)古代教学名师的教学品质

中国古代教学名师的教学品质可以概括为:学问、勤奋、严格。
1.学问
在私塾教育中,优秀的塾师往往具有广博的学问。例如孔子继承了西周贵族“六艺”的教育传统,又根据实际需要创设新学科。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述,如“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可见,孔子博览群书,涉猎范围极广。《学记》中同样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2.勤奋
塾师同样具有勤奋好学的品质。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认为教师要保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状态。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如果不学习不修养,止步不前,就会失去为师的条件,这是值得忧虑的。因此,教师要勤奋治学,把良好的治学精神传授给学生。古代私塾教学,同样体现了塾师内在坚忍不拔的品质。孟轲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得于艰苦的磨练,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可能越大。
3.严格
古代私塾先生还具有严格治学的教学品质。孔子强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源于:毕业www.618jyw.com
做事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严于律己的为人准则。孟子同样具有反求诸己的个人品质,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可见,严格治学是中国古代塾师教学品质的重要特点之

一、也是从教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