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通俗化关于经济学课程教学语言通俗化深思中国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17537 浏览:727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学调研发现,“经济学”课程教学语言现存在术语偏多、案例偏大、互动性差、语言“土气”等问题。从增加口语化教学、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适当提高课堂提问率、适当包装语言等四个角度,提出了有效进行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语言通俗化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教学语言;通俗化
1002-0845(2013)04-0031-03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偶得《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拜读后最大的体会是作者通俗的写作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经济学理论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脑海。笔者从事经济学教学时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开始阶段有较强的动机,但浓厚的学习兴趣“刚开头却又刹了尾”。这是什么原因呢?自2011年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执行注册入学以来,注册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让人担忧。我们反反复复地思考:这种不理想的学习效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存在被忽略的细节因素呢?基于笔者多次讲授该课程的经验直觉,以及受《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的语言艺术的启发,决定从教学语言通俗化视角进行探索。“话需通俗方传远”,听老师讲课和读文章不一样,文章看不懂可以反复阅读,但教师教学语言稍纵即逝,听不懂就过去了。因此,教师语言应通俗易懂,力争做到深入浅出,以期改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现状,提高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二、“经济学”课程教学语言使用存在的问题

为准确了解“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方法。其中实地调查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观察法是笔者深入经济学课堂听课并与听课班级学生及部分教师访谈;实验法是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尝试使用通俗语言(包含案例设计等),测试学生的听课效果。
问卷调查中,笔者设计了问卷,选取了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九州职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于本校只有这一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而这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文科高考生,为更全面地完成调研目标,笔者又选择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江苏建筑职院)作为第二调查点,并选择该院的工科专业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九州职院发放130份,江苏建筑职院发放7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78份,回收有效率为89%。现将调研发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1 高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不高
在回收的178份有效问卷中,表示喜欢上该课程的有42人,仅占23.6%,有136人表示一般和不喜欢,其中不喜欢的比例占到41%。在42位喜欢上经济学课的同学中,24位是江苏建筑职院的学生,占该院抽样总数的3

4.2%,有18位是九州职院的学生,占该院抽样总数的13.8%。

从表2看出,学生对学习经济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178位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32位同学的作业有抄袭现象,其中48位抄袭程度严重,能完全独立完成的仅占被调研学生的23.6%。
2 教师教学语言存在问题
(1)教学语言专业术语偏多
对九州职院经济学任课教师进行了随堂听课,选择两位教师,在两个授课班级A班和B班分别听课3次,每班选择平时爱学习的10位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调研结果显示,A班10位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较集中时间平均约25分钟,B班10位学生听课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平均约23分钟,每节课共40分钟,有效听课时间分别为62.5%和57.5%。其他学生的有效听课时间更短,有少部分学生不到10分钟。之后笔者又与这20位学生进行了深度交流,他们普遍反映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语言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偏多。比如讲授需求供给理论时,两位教师都频繁使用“你是一个产品的需求者的话”,“你是一个产品的供给者的话”,其实产品的需求者就是顾客,产品的供给者就是卖方,或可直接说成“老板”。生硬的专业术语容易将学生带人一个抽象的理解中,容易产生疲倦感,从而降低听课兴趣。
(2)案例选择偏大、偏空、偏旧
表3的统计源于:论文资料网www.618jyw.com
概率显示出有74.8%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选择的案例不贴近现实生活。这和经济学授课目标有所偏离。在笔者3次随堂听课中,有一位教师所用的两个案例都是较综合的公司治理情况,解释案例也过多引用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言论,大而空,高职学生很难领会个中经济道理。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就要开设,这些案例对于一个经济专业功底薄弱的大一新生而言,无异于天书,甚至一些公司的名称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有38.8%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师使用的案例陈旧,有的老师引用的宏观经济数据竟然是8年前的,讲稿没有及时更新。
(3)语言孤立,与学生互动性差
在走访调研中,很多学生认为老师上课较少关注他们,表现为课堂上被提及姓名的很少。为了解教师和学生课堂互动关系,笔者设计了下列问句。
约63%的受访学生表示老师课前复习提问时才会看班级名单,被叫到名字的同学更多的感受是紧张,是一种生硬的被动的交流,甚至是无交流。有37.1%的学生表示,任课教师课堂上很少与学生互动,只顾自己讲授,自我陶醉,不能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对不听课的同学,无论是聊天、吃东西,老师都不予制止,听课的同学感觉像是置身在一片噪音中。
从表5可知,约一半的学生在老师这种生硬的提问时紧张,37.1%的学生抱着应付老师提问的态度,有些学生在这样的紧张和无所谓中,降低了听课的兴趣。
表6问句是为了深入了解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硬性提问已经给学生带来不适感了,但51.7%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如出一辙。笔者听课时发现,这类教师频繁使用的点评语是:“回答还可以”“回答不是很准确”“会吗?不会请坐”等,没有其他针对性的导语,课堂氛围很单调。被叫到的学生回答问题也没太多期待,说完就低下头,等着老师说完后坐下,没被叫到的学生立刻就做自己的事情,不参与其中。 (4)语言“土气”,不时尚
受访的九州职院学生属于第一届注册生,平均年龄20岁,属于典型的90后。这些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奇、特的事物。上课的自控力偏弱,听课的疲劳度和被动感较高。调查中显示,他们更喜欢幽默感强的老师,非常喜欢老师使用网络词汇,懂“微博”、看“职来职往”“中国好声音”等节目的老师。如果老师对这些节目不熟悉,他们明确表示不喜欢,认为老师“老土”“腐朽”“不时尚”,也不爱听这样老师的课,表8的数据显示了这个现象。这对于一些教法相对传统的教师是一种冲击。走访调研中,部分老师很难接受这种现象,甚至认为这是在浪费课堂时间。但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应该恰当地满足学生这种听课需求,实现教学目标。

三、“经济学”课堂教学语言通俗化的思考

1 适当增加口语化教学
经济学课程中专业术语、图形图表、公式等偏多。高职学生尤其是高职注册生学习能力较弱,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中经历了较重的学习压力和较强的受挫感,心理反弹性较强,对于抽象的概念没有耐心听下去,对于学起来较吃力的感受不能持续太久,很多学生看到教材就望而生畏了。因此,任课老师应适当增加口语化教学。但走访调研中,一些老师存在偏见,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过多的口语教学是一种不端正的教学态度。笔者要先澄清一下这一观点。首先,口语化不等同于庸俗或不文明,口语化是和专业语言相关的通俗语言。例如把“公共物品”用类化物品“电视信号”替换出来,把“私人物品”用“领带”说出,更简单易懂。其次,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口语化使用程度要适当,不能过多,对专业术语的强调和使用必须穿插其中,课堂要体现经济学课程的专业特征。
2 选择适当贴近生活的案例
经济学理论本来就是要服务于经济生活的,教师备课时要增加对生活案例的选择或设计。首先,案例要和学生正在接触的现实生活相关。笔者在讲授“供给、需求与三者关系”理论时,自行设计了学生放寒假回家恰逢春运,该不该涨价的实例;讲授“机会成本”概念时,以授课班级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为例,展示精算过程,告诉班级学生读大学时还有这么大的“隐性成本”,学生不仅掌握了“机会成本”这一概念,还在鲜活的数据面前,得到一次励志教育,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其次,案例可以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即借助学生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故事设计案例。一位上课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举例说,在讲授均衡理论时借用了白毛女的故事,重新设计案例,虚拟杨白劳租种黄世仁家的地的故事。学生在熟悉的案例环境中,充满了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 适当提高学生提问率
《论语》上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愤”和“悱”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对讲授的内容高度注意,积极思维。任课教师要做到有效课堂提问,就要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预先精心设计问题,为问题设计适合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调研结果显示,凡是课堂中感觉问题较好、并被提及姓名回答,又能被老师及时除当地用鼓励语点评观点的学生容易进入“愤”和“悱”的心境,愿意思考,老师的提问、引导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动力,得到“启”和“发”。因此,教师授课中,用多种方式或理由提及更多学生的姓名,增强授课语言的指向性,不断给学生创造这种“愤”“悱”的情景,使学生有被关注的感觉,尤其是注册入学学生对这种被关注的需求更多一些。比如,讲授分配理论时,笔者设计了一道选择题:假设你有10万块钱,会把它放在哪里?A.存入银行B.投放股市C.购买房子。由于问题简单,好回答,很多学生特别期待被叫到名字,甚至有学生举手主动回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适当对语言进行包装
包装是一门艺术。营销学理论认为,良好的包装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提升顾客的让渡价值感。语言包装也是一门艺术,经济学教师应有意识包装自己的授课语言。
首先,设计有效的导入语。在一堂课的开始部分、在一个新的知识点讲授之前,任课老师都要设计导入语,通过有效导人语,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让学生用熟悉的旧知识理解新知识。
其次,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课堂轻松活泼。经济学课程教学语言侧重陈述和释理,目的是为了解释清楚经济学基础理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理论。幽默是一种智慧,是建立在广泛涉猎知识基础上的,厚积方能薄发。因此,任课教师要充分涉猎知识,深化知识底蕴,让思想深刻起来,语言的深刻来自于思想的深刻。知识储备丰富了,课堂语言就驾驭自如,有助于提升幽默感。
第三,任课教师要主动接受新事物。比如“微博”是很好的获取知识的平台,笔者和受访的另外两位老师受学生的提醒,主动开通微博,收听“我们爱讲冷笑话”“实用心理学”“萌宠集中营”“励志故事”“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等,将最新的经济热点、幽默且富有哲理的故事适当穿插在授课中,将健康幽默的图片设计在授课幻灯片上,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经济视野,而且也提高了授课语言的通俗化水平,缓解了学生听课的枯燥感。
三、总结
基于以上分析,经济学教师课堂语言的通俗化非常必要,当然,任课教师要更好地驾驭课堂语言,必须强化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在谨遵课程大纲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表达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孙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