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生存环境鲁镇存活环境与祥林嫂生命状态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19825 浏览:849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祝福》小说的解读,传统解读一直停留在“封建礼教吃人”、“阶级剥削”、“四大绳索”的压榨层面。这些都有时代和政治原因。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鲁迅的这部名篇。我们会发现,人的生存环境即小说的典型环境及人的生命状态两个更加宏观、更加重要的人学问题。

一、《祝福》小说中展现的经济关系

经济原因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因,这一点已有人提及但言之不详。认真研读会发现至少可以找到五个经济关系:
1.婚姻关系 她充满了经济因素,是“钱”制约了买卖相生的结果。她典型地体现了封建、买办、包办婚姻的所有特征。这带有普遍性。
2.雇佣关系 鲁四老爷以五百文的工钱雇佣祥林嫂,比照“我”的“清鱼翅“一元一大盘”还物美价廉,可以说是对劳动人民的盘剥。是否符合今天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好说,但总而言之是极其低廉的。因为可以推导出几个经济算式:祥林嫂打工两个月才能买一盘清炖鱼翅;打工十三年才抵得上贺老六的收购价;打工两年才能捐起门槛。
3.身体买卖关系 祥林嫂被迫转卖里山,除了所谓的婚姻关系外,其实她就是一件私有财产,也是一件商品。卖到山里是找到了“缺货、紧俏”的销售对象,卖价充分发挥了商品的最大价值属性。
4.贫富关系 作者好像无意间交代清蒸鱼翅一元一大盘而且物美价廉,是暗示社会已经断裂。贫人与富人已经隔了一层厚厚障壁。
5.封建迷信与生存关系 祥林嫂捐门槛的价钱是大数目十二千。是柳妈与庙祝联合导演的封建迷信思想对祥林嫂的经济残害。是利用封建迷信思想诈骗,因为祥林嫂捐门槛后并没有还原可以参加祭祀的身份。
上述五种关系都可以从下面的具体对应中体现出来。

1.地主与长短工的关系

2.中人与打工者的关系

3.“我”与祥林嫂的对比关系

4.婆婆的婚姻账中的“转贷”关系

5.庙祝、柳妈与祥林嫂的关系

二、《祝福》中的穷人生存逻辑

社会贫富阶层断裂后,就只能是贫富各自去寻找自己的生存轨道。体现在《祝福》中的穷人生存法则就是:穷买穷,穷卖穷。这个社会不存在穷卖富,富买穷,富卖穷,穷卖富。穷人只能在穷人的轨道里转买转卖“痛苦”或“幸福”,你把痛苦转卖给他,他再把痛苦转卖给我,反之亦然。这里可以看到贫穷逼出来的自立自私行为,婆婆转卖祥林嫂的结果获利十多千就是典型的佐证。这种自私自利不是天生的,是贫穷的生存法则,是这个社会让穷人生存的唯一出路。

三、鲁镇的冷漠形态

冷漠是小说再三再四的讽刺批判的着眼点。但仔细推敲所有的冷漠并不在同一层面。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冷漠有些“清醒”。他“踱着步”寻找祥林嫂,大骂“谬种”,大骂“伤风败俗”已经是鲜明的情感对立了。但作者的笔触远没有停留在此,而是更多地指向了那些集体无意识侵害祥林嫂的一群麻木的人。
这群人里又有三个侧面。第一是短工,“说不清”什么时候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只是一个“麻木”而已。第二种是那些“咀嚼鉴赏”祥林嫂悲惨故事的人,拿祥林嫂来娱乐,来打发无聊的寂寞,打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618jyw.com
发无奈的时光,来增添生活的色彩,满足生活的平淡,弥补心灵的空虚。他们还只是“卑鄙”之后,“满足的走了”。第三种是往祥林嫂的伤口上撒盐。在她领着孩子时刺激祥林嫂,说“阿毛要活着不也这么大了”。这已有点阴暗的下意识,甚至到落井下石了。
如果经济上不能接济,还可以精神上安慰,如果精神上不能安慰,也不要精神上打击。穷到一定的时候,中国人就容易产生恶德恶行,这也是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你看人们“陪出”眼泪,进而揭祥林嫂的伤疤,在“伤疤”上大做文章。连柳妈都把“干枯的小眼睛”死死地盯在了祥林嫂的额头上,专门对祥林嫂“依与不依”感兴趣。这纯属有一种乐于窥探别人隐私的癖。这是很不道德的普遍存在的“民情”。这样一群精神状态的人确实“要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祝福》中的精神接力

《祝福》中的精神接力或者叫思想演变很耐人寻味。首先是那个短工。在回答“我”问“怎么死的”时淡淡地说:“还不是穷死的”。
第一,这是一个什么逻辑呢?如果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无聊生者则不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祥林嫂没有生存能力,养活不了自己,那就只好穷死。这部小说如果说主题的话,它其实就是告诉人们祥林嫂到底是什么原因死的。应该首因是礼教的贞洁观,然后诸如疾病、迷信、被剥削、天灾等原因。一个也是穷人的短工,对祥林嫂这样的穷人不理解,在长期贫富对立的社会里,用掩盖社会阶层对立的理论去解释祥林嫂的死亡。这显然是承认了富人的理论,也就是只有像鲁四老爷的富人才有可能把祥林嫂的死亡归于“穷死的”。这里的社会穷人不仅经济弱化,连精神也弱化了。以短工为代表的穷人承认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占有,反之富人的掠夺也就合理合法了。富人不仅要占有穷人的劳动成果,还要让穷人自觉接受富人的礼教观念,这样的一个社会意识形态变革起来就很困难了。
第二,祥林嫂反抗的“出格”,被众人赞美为“都说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所以反抗特别出格。在众人眼里祥林嫂异乎寻常的反抗是来源于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是理学监生,见多识广,代表了人生的真理,代表了行为准则。祥林嫂受到了鲁四老爷家风的熏陶或教育。鲁四老爷是人们行为标准的楷模。祥林嫂拼命的反抗就是贯彻鲁四老爷精神的典范。明明是礼教的一妇不能二嫁的贞洁观,所谓鲁四老爷说的“伤风败俗”,“不干不净”。对祥林嫂一样的广大妇女的迫害和禁锢以至摧残,反而得到了被摧残者的赞许,这也是祥林嫂反抗的依据,也就是所谓的以礼教反抗礼教。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贞洁观在那样的社会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来源就是地主统治阶级,“读书人”的知识分子。穷人在长期的奴化中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一观念,已经深深地根置于底层妇女的内心世界。
第三,柳妈的“捐门槛”。尽管这位吃斋念佛的善女人是在接受封建迷信,但她的前提是祥林嫂有罪,罪因是嫁了两个男人,所以阴司要把她锯两半。嫁了两个男人就有罪,这就是贞洁观。柳妈也是在读书人家里做事,这也印证了众人的赞许,也符合人们的推断逻辑。这里人们思想的守旧,社会信息的闭塞,以“读书人”为准,反映了人们的深度麻木和愚昧。
这种思想的传承,是几千年统治者长期奴化的结果,也是愚弄或高压驯服的结果。
鲁迅的作品,写了很多的“不理解”,大都发生在底层。《药》当中的华老栓,华大妈,夏四奶奶等等。他们都体现了一种社会观念的倒置和错位。所以鲁迅先生很少关注社会的经济问题,几乎所有的笔墨全都刺痛在国人的精神形态上了。对大众的思想启蒙,已成为作者首要的战斗任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