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考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考查革新电大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7439 浏览:240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基于“史料”能力考查的创新

近年来,新的课程资源观对高考命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以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材料(包括历史图片、文物、地图、民歌、漫画、广告、表格、数据统计图、新闻稿、学者观点、舆论看法、社会生活场景等)创设试题情境,提出新问题,形式灵动活泼。试题考查的形式以主干知识或社会热点为背景与依托,在此基础上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基于新视角,提出新问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命题专家巧妙地把考查意图间接、隐性地渗透进丰富新颖的材料中,从而实现了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材料式情境选择题的大量增加,加大了对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思维方法考查的力度。
201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或各省卷所运用的史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富有特色,一是典型、权威,二是严谨、规范,三是形式多样。因而从“史料”角度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进行了很多成功的实践。

1.直接运用第一手资料,着眼于史料信息的获取、分析及解读能力考查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多以历史知识为依托,运用典型、权威的第一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突出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特点,考查考生对史料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在考查考生课程知识的同时,实现考查思维灵活性的目标。
例如,(2012年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能力考查分析】该题立足于科举制这一主干知识,考查考生对科举制度(选官制度)的深化理解和认识,史料的选择可谓独具匠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618jyw.com
心。命题者采用唐太宗的话语(第一手的史料)作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要求考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理解唐太宗所说的 “言辞刀笔取人”意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而“不悉其行”的“行”指品行,从而很好地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解读材料的能力。

2.通过对史料的甄别或价值判断,着眼于学习能力与潜力的考查

运用第二手资料及其他形式多样的史料,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并依据史料的引言、正文及注释等获取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在提炼史料信息的过程中验证历史结论,形成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从中感悟、反思史料的使用价值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最终目标是对考生终身学习能力与潜力进行考查。
例如,(2012年广东卷·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能力考查分析】该题运用后人记述或史家的观点,考查考生对史料辨析真伪、对史料进行价值判断,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依据所获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与评价的能力,在解答过程中,考生必须依据题干中所提供的关键信息,即“苏联”“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等,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命题意图是“希望”考生站在“学者”的立场上去感悟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从而创新考查对史料合理解读的能力。

3.运用形式丰富的史料,创新能力考查的途径

试题呈现“新材料”,即使用教材未出现过的新素材,其载体包括考古资料、报纸、统计图表、研究著述、表格数据、历史地图、报纸、传单、漫画、诗歌、小说等多样化的材料来设计,创设许多与历史史实相符的“新情境”。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以漫画、地图、表格等材料设计命题,既体现了史料运用的丰富多彩,也可以从新的角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2012年浙江卷·22)右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
A.“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
【能力考查分析】该题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主干知识为基础进行命题设计。运用了新颖的命题形式,结合地图和漫画资料,创设与当时历史事件相适应的历史场景,既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又结合漫画图表及联系所学基础主干知识进行思考与判断,更重要的是通过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另一层面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二、基于“史法”能力考查的创新

“史法”指依据历史学科能力要求而建立起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命题着眼点主要是运用史学研究的新动态、学术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立足于考查“历史结论”的理解及概括能力,考查中往往运用原始史料、间接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的史料。注重史料分析方法的应用,如信息提取、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史料辨伪、史料解释等各项原则和方法,以史料为支撑,分析与推导历史结论。
例如,(2012年四川卷·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能力考查分析】该题以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统计表设计问题情境,依据基本史实和材料,着重考查历史研究的证据意识、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以傅斯年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为命题考查的导向,考查考生对历史材料解读的客观性、准确性,不失为一道考查史学方法的上乘之作。

三、基于“史观”能力考查的创新

史观,即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对任何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都必须正确运用史学观点。注重历史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在坚持传统的唯物史观引领的前提下,还大量运用不同的新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对大家已熟知的重大历史事物进行重新解读,从而创新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视域。

1.基于全球史观的能力考查

整体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全球史观”。其基本观点可以概述为:① 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②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③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④ 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例如,(2012年浙江卷·39)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 世界史近代史编 》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屈勒味林《 英国史 》
材料三
——据《辞海》等整理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能力考查分析】该题是一道典型的、按整体史观来设计的试题。首先,题目的引言(“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清楚地表达了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宏观背景中来研究的“全球史观”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其次,该题的第(1)问和第(2)问的设问也充分体现了中外历史的关联和对比。再次,该题第(3)问的参,其中有一点要求考生答出“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也体现了整体史观的思路。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引导考生从新的角度、整体史观的视域去重新审视熟知的辛亥革命,从而考查了考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基于现代化史观的能力考查

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工业社会)演进变化的过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例如,(2012年福建卷·38)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

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
材料四 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由城市到乡村”“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

四、分析改革开放与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能力考查分析】该题以“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作为试题的命制立足的基点,鲜明地体现了该题命制的视角是现代化史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人民要完成的两大任务,先进的中国人为中国走上民族复兴之路进行的艰辛探索,也就是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该题不仅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文字和图表材料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同时还考查了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设问中使用了概括、指出、分析、说明等行为动词,体现了对考生的能力考查层次分明。摘自: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