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充满活力如何让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27594 浏览:1231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构建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艺术性的语言和精心的课堂问题设计,来让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1326-3587(2013)06-0068-01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把微笑带进教室,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因此,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上,引导他们感悟爱长辈、爱家庭。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去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主动质疑、学会质疑,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一、构建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能力,不仅与其知识储备和智慧有关,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求知欲密切相关。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习呢?首先,必须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要创设一种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进学生,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多用鼓励的语言,以宽容心对待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合作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敢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树立其自信心,这样,学生就没有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二、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让课堂充满活力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三尺讲台,其实就是教师每天的“舞台”,如果一支曲子千篇一律是一个曲调,那谁还愿意去听呢?如果每天嚼着同样的“馍馍”,谁还愿意“吃呢”?同样的道理,成年累月的课堂,一成不变的语调,那和寺庙的和尚念经又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宜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教师同样是角色的扮演者,如果能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亲近,老师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老师抱着手臂对学生说话,学生对老师的感觉肯定很差。如果老师改变了这种肢体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但这并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对学生张牙舞爪,而是要注重体态的节奏和韵律美。身体和语言的协调应该是和谐的。依稀记得在讲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与葛朗台》这篇文章时,有一个能够表现葛朗台视财如命的场景,那就是当他看见母女俩拿着梳妆盒的时候,葛朗台的眼神以及作出的动作,我就在课堂上给同学们示范了一下,尽管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足以让同学们认识清楚葛朗台的那个守财奴的形象。还有在讲到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的母亲在地坛里寻找儿子的一个画面,就是端着眼镜好像是在茫茫的大海上寻找一条船,我就摘下眼镜模仿了一下,同学们就很快的想到母亲那焦急的样子,进而想到了母爱的那份伟大和无私。

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的结果,是在经过思考却又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是智慧的火花,进益的起点。无论从积极方面还是从消极方面看,怀疑都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是否具备这种心理素质,往往决定这个人能不能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推陈出新。因为怀疑始终让人占据思维的制高点,把握认识的主动权。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是否真的“全懂”没问题呢?有经验的教师,常会提出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满足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设置一种让学生可望而又可及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并没有全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懂”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从而使阅读向更深更广的程序推进。教《窦娥冤》一文,初读时,学生产生一种“一览无余”的错觉,教师提出:“有人认为窦娥的悲剧可以避免,你同意吗?”这一问犹如在一潭微波不现的静水里投下了一枚小石子,随即激起阵阵的涟漪——热烈的讨论。质疑法是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满足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设置一种让学生可望而又可及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并没有全懂”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从而使阅读向更深更广的程序推进。
【参考文献】
1、郭艳淼,优化中学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1年18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