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革新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7519 浏览:243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必要性,提出高职课程的改革及优化必须经过课程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等4个基本环节,并着重探讨每个环节的工作重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此项改革意义重大,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和职业教育界的共识。推行“工学结合”就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是一项带有战略性教育系统工程,需要在系统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才能取得科学满意的效果。本文尝试对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建设进行一些探讨。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涵
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集合。课程是一个担负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组合系统,它包含了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环境制约着系统,系统要适应环境,结构决定功能,功能要靠结构优化来实现,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相应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整体功能最优、体系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范畴后,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工作情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方案,具有行动导向课程的特征。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姜大源认为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设计的参照系,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认同这些观念,并积极开展各种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和建设。
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尝试着从以下方面对高职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研究。
2高职课程体系现存问题
分析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首要条件,对于高职课程的改革,我们进行了如下3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1)国内外高职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2)企事业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3)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对现阶段高职课程存在着的问题做出科学诊断,我们发现:高职课程受学科体系影响仍然很深;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有限;理论和技能难以衔接,对工作的整体和系统的把握更是“可望而不可及”。改革浅尝即止,难以深入;注意过程和局部,忽略工作的系统化。其结果必然导致改革流于形式,存在表面化的倾向,重视个别技能的掌握,缺乏对工作整体的把握,不利于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全面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3高职课程改革思路和探索
课程建设和改革是一个知识、技术系统,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对相关高职院校开设课程进行调查咨询,为课程改革优化提供了依据。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我们对高职课程进行了如下4个方面的初步探索(见图1)。
3.1课程分析改革。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深入各类组织中进行系统调查,了解实际工作岗位情况,进行任务目标、应用环境和课程内容分析。在分析工作系统一般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选择那些连续的、典型的、有迁移意义的工作过程,对其总体目标和责任进行分析,说明各项工作过程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分目标、能力和任务量表。
3.2课程设计改革。在课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内容结构、设计实践环节、选用编写教材、优化第二课堂。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现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成果,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成为课程教学、评估、教材编写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形成完整体系,突出产学结合特色,能很好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并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选用符合教学标准要求的高职高专教材和参考资料,选用教育部、省教育厅推荐教材和获奖教材,针对目前高职课程教材注重理论和内容滞后的状况,针对中小型企业工作的特点,编写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实务类教材;优化第二课堂建设,延伸课内教学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满足真实岗位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3.3课程实施改革。根据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运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实施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现场教学法和集中实训法等方法加大训练强度;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介,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网络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教师在线答疑、辅导,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动高职院校建立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有效控制工作任务教学和实践进程,采用多元灵活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学生“自我参照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4课程评价改革。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课程评价应遵循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理念,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教师反思与提高,有助于实现课程改革总目标的评价模式与方法。重视综合评价,既要关注目标的程度,又要重视对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与事件的评价,评价标准要兼顾共性和个性,关注个体差异,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包括授课教师、教师同行、学生、学校督导、企业指导人员等。将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质量评价建立在学生已学到的技能和以工作为基础获得的职业能力上,综合评价课程绩效。
参考文献:
林福永.一般系统结构模型的数学分析及其结果——若干一般系统原理与规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3]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4]徐国庆.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YB2012109);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21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