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阶梯教师进展阶梯:把握每一堂课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4086 浏览:97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把握每一堂课是教师通往专业成长的阶梯。本文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坐井观天》的分析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建议。
关键词:教师 专业发展 阶梯
把握每一节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本文从《坐井观天》教学分析入手,力图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建议。《坐井观天》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寓言,课文的习题中有这样的一道题: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会怎么样?而这一练习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教师更应该成为一只青蛙,通过井里井外来看“课堂教学”这片天空。教师所进行的每一节课正是这样一口口认识“教学蓝天”的井,通过这样一口口井,我们可以从独特的角度来发现教学上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因此把握每一堂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步步阶梯。

一、跳回井里,设身处地

教师所进行的每一节课其本身就是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有许多教师上完课就认为完成任务了,更加不会回过头来来分析这堂课教学的效果如何,因而也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用一灌的老方式教学。其实每一节课堂教学都是不同井径的一口口井,通过每一口井里所看到的风景自然是各式各样,只有跳回到井,才会发现不同的天空。只有教师认真回到课堂,回顾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每一节课都应该从小细节着手分析:

(一)分析教学方向

每一节课的备课都应当从解读课程标准入手,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方向。因此分析每一节课首先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方向是否根据课程标准中学年段目标的具体要求出发,从解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方向。

(二)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为了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每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才会有不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一样的课堂。同样的教材,不同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更好切入文本,挖掘文本的价值,力求为教学找出更简单有实效的突破口更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分析学生

分析学生,重要是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过程。课前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课后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里素养、个性差异,从学生的智力、习惯养成入手,才能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动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方法与过程、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目标上的学习。

(四)分析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所设定的基本教学环节,实际上课不能完全照搬教案模式。上课时教案应内化在教师的心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课后教师要及时对教案进行分析,并修改,这样才能一步步改进方案。

(五)分析练习

练习包括课堂中的练习及课后的练习。课中的练习是及时反应学生的理解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课后练习题是让学生巩固新知,并让教师从中了解检查教学效益。分析练习题要分析课中及课后的练习,检查练习的效益,为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的借鉴。

(六)分析资料

在课堂教学之外增加课外资料是为增强课堂教学的包容性、开放性、生活性,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收集资料和信息,加工处理资料,养成良好的收集习惯。因此课堂教学之外要着重分析课本以外的资料,才能更加合理设计题目,营造信息、社会、文化大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热情。

(七)分析教具

教具本身是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因此要注意分析教具的展示,是否能够使学生更加明了、快速地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在知识点的学习、难点的突演示教具,是否起到桥梁、优化课堂的作用。
(八)分析“三语”
“三语”即导入语、过渡语和总结语。许多教师并不在意语言的运用,语言枯燥无味就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语言是一堂好课的润滑剂:导入语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度语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起到概括、点播、归纳的作用。因此从小细节入手,要分析教师的语言是否使用得当。
(九)分析板书
板书并不是摆设品。一个好的板书设计,能给学生的学习起到启迪、引领、串讲作用。因此分析板书的设计要考虑到板书的作用是否真正发挥了。

二、跳出井口,更新理念

每一堂课是一口井,教师不仅要跳回井里看风景,更要跳出井口才能以新的视角发现更为广阔的天空。

(一)虚心听教

许多教师总跳不出自己预设的径口,以老眼光看待教学,自己反倒成一只“青蛙”。因此“小鸟”的出现就尤其重要。“小鸟”的扮演者不仅只是经验老者或同行中人,学生同样扮演着“小鸟”的角色。作为一名教师要虚心听教,才能跳出自己的框框,才能转换视角,改进教学方式。

(二)充实自己

从《坐井观天》中的青蛙能够从井里跳出来来说,就意味着青蛙有“跳”的能力和勇气。而教师同样具有这样的能力和勇气。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新课程的教师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已、积累知识、拓展思维、迎接挑战。毋庸至疑,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具博又专,同时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新课程下,教师需要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雷玲主编.名师教学机智例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美]加里 D 芬斯特马赫、乔纳斯 F 索尔蒂斯著.胡咏梅等译.教学方法[M].第四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
作者简介:
陈春燕 ,女,(1985-)福建漳州人,重庆师范大学201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