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论以目论《红楼梦》诗词翻译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4547 浏览:126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之一,而其中的诗词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古典文化,作为这部伟大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描绘了人物命运、形象、性格,并与主题发展密切相关。但一直以来对于诗词的翻译研究却与其重要地位不相匹配。本文旨在功能主义目的论视角下探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诗词翻译。
摘自:学年论文www.618jyw.com
【关键词】 红楼梦;目的论;跨文化交流
2095-3089(2013)9-0-01
随着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诞生,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围绕这两个译本展开讨论。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依据, 以文化为切入点,采用杨宪益、霍克斯两个译本中的诗词译文,意在从目的论角度研究《红楼梦》的诗词翻译。
1 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赖斯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雏形,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奠基之作。弗米尔认为,任何翻译过程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后来他建立了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目的论。目的论涉及三个法则,即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三个法则中,目的性法则是第一位的,翻译的目的性法则既是决定翻译方法的首要法则,也是翻译中应该遵循的最终法则。
2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分析

2.1杨宪益的翻译目的

杨译本的发起人和委托人均是外文出版社,也是杨宪益夫妇工作的地方。秉承着将中国文化和优秀作品介绍到国外的信念,外文出版社将这份任务交给了有着同样想法的杨宪益夫妇。但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因此在翻译中有很多地方都选择了不做过多的改动,尽量忠实于原文。而上述原因也就直接影响了他在翻译时所选择的翻译策略。

2.2霍克斯的翻译目的

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就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出于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热爱,想要与西方读者分享他在阅读时的快乐和愉悦。在此译本的序言中,他曾说:“我如能把这部中国小说给我的愉快传达一点点给读者,我就可以算是没有虚度此生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达他在阅读《红楼梦》时所获得的愉悦感。因此,他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就与杨宪益大不相同。
3 译例分析

3.1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第五回)

杨译: Pity silly lads and plaintive maids hard put to it to requite debts of breeze and moonlight. 霍译: Groan that love’s debts should be so hard to pay. “风月”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一般指的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杨宪益在此对于“痴男怨女” 和“风月债”的表达完全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表达出了源文中一些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抽象意义。而霍克斯则完全采用了意译的方法,直接用 “love”代替,让读者读起来非常简单明了,但却缺少了源文中的抽象美。

3.2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正册判词之

一、第五回)

杨译: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霍译: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wood hangs/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这首词中,“停机德”与“咏絮才”均出自中国古典典故,“停机德”是指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而“咏絮才”是指非常有才华的一位古代才女。所以第一句指的是宝钗具有封建社会女性的标准品德,第二句指的是黛玉的满腹才华。所以杨译本中 “停机德”被翻译成“wifely virtue”, 而“咏絮才”则是“wit”与“willow” ,既表达除了“才华”一词,也出现了“咏柳”这一典故。霍译本中,“停机德” 同样被翻译为 “female virtue”。但是“咏絮才” 则被意译,从而完全失去了这一典故的来历,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 结语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置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之中,跳出了单一对等翻译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红楼梦》的诗词中涉及到诸多文化负载词,所以诗词的翻译研究更需要此理论的指导。正是这一契合点使本文有了意义: 从目的论出发来研究《红楼梦》的诗词翻译进一步验证了目的论的实践指导意义。无论杨宪益和霍克斯使用哪种方法都各有所长,因为不同翻译方法取决于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的接受读者群不同,那翻译的策略也不同,也就会出现不尽相同的效果。
参考文献
Hawkes, Did&John Minford.tra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Z].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73.
Yang, Hsien—Yi&Gladys, Yang. Tran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Z].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
[3] 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they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