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主体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下体育道德教育主体性缺失与重构学年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21510 浏览:890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当前体育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成为“被道德规训的工具”,学生成为“被道德规训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主体性陷入缺失的困境。后现代主义体育道德教育主体性认为体育道德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生存与发展,崇尚差异的平等,倡导对话与交流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体育道德教育主体性的重构,即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重塑道德权威,确立体育教师的师道尊严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体育道德教育;主体性
一、前言
道德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尊重人权和教育主权,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提高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然而,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作为西方世界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对现代主义及现代性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质疑与颠覆,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话语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探讨体育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为审视当前我国体育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体育道德教育主体性的缺失

人作为道德教育的执行者和习得者,理应是道德教育的主体。然而当代道德教育似乎无视这一基本准则,坐而论道,唯教材和书本至上,唯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为重。在对人的理解上,把人的本质、价值源于: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需要和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客观化、知识化,将活生生的人抽象、隔离、凝固,导致人的道德精神与灵魂的失落。体育道德教育主体性的缺失导致道德教育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渐行渐远。

1.体育教师变成“被道德规训的工具”

教育者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素,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判断的形成。但是,当体育教师想成为“自主的教育者”“有尊严的道德人”的诉求遭遇“被规训的工具”的尴尬境遇时,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显得无奈而又失落,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很多体育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不作为”,成为“一盘散沙”抑或“随波逐流”。

2.学生沦为“被道德规训的对象”

道德主体的内在自主和自愿是判断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我”的意识与存在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只有这样,体育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但在现有的体育道德教育中学生作为“被道德规训的对象”而存在,这必然会激起学生的道德反抗,从而直接导致道德教育效果的被抵消。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而出现“不认同”“不承认”的局面,使得现有的道德教育举步维艰。

三、后现代主义视野下体育道德教育主体性的诠释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性和个体差异性,也要尊重教育者的权威性、创造性和需要,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实现道德教育主体性的价值追求。

1.关注学生生存与发展

后现代主义认为,道德教育的影响只有在得到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的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起作用,才能“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境,帮助学生将知识作为探究的起点,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人的“自由精神”,寻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2.追求知识的多元融合性

后现代主义道德知识教学观是人性化、充满爱的智慧和终极关怀的,它使知识世界和生命世界的边界相融合;强调知识的使用价值、人文价值,关注道德知识教学的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道德知识教学观更提倡知识的多元整合性、转换性和建构性特点,要求道德教学由静态、封闭的体系结构转向动态、开放的生成,由关注知识的量的积累到关注知识的质的提升。

3.倡导对话与交流

后现代主义道德教学观强调不同个体间的对话和交流,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各抒己见,通过沟通达成理解,建构多元化知识。学习者的个性、人格、尊严得到了平等对待,他们的理解、体验、感悟、情绪得到了尊重,师生间的紧张对立关系被解构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不断变化,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4.崇尚差异的平等

后现代主义强调道德教育评价应注重评价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体现差异的平等性。即强调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摒弃一切歧视,反对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主张接受一切差异,大力提倡教育者应把关注的视线投向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和各具独特性的受教育者个体。

四、后现代主义视野下体育道德教育主体性的重构

1.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如果把学生的心灵比喻成“长长的胶片”,那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上面“感光”,留下永久的痕迹;教师的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的示范作用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对道德的追求,鄙视世俗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重塑道德权威,确立体育教师的师道尊严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社会信任度的降低和体育教师的主体教育作用的退化,体育教师的道德权威性也在逐渐弱化,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师道尊严的丧失,这对体育道德教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在体育道德教育的活动中,学生只有“亲其师”,才可能“信其道”。因此,要想改变现状,提高体育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必须重塑道德权威,确立体育教师的师道尊严的地位。

3.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

在传统社会,主张采用“一元”的道德判断标准。体育教师“手把手”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但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这种把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当作确定的知识来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当学生形成了自己的主体道德人格时,他们才有可能在面临多元的道德选择时不至于随波逐流、迷失自我,才有可能摆脱面临多元选择的困惑,做出恰当的道德选择,最终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辛慧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李清聚,范迎春.后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其出路[J].教育探索,2010(5).
[3]何颖峰.文化多元化境域中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4]赵秀文.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8).
[5]许华琼,胡中锋.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及其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1(1):15-18.
[6]李三福.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3.
(作者单位 张高保: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袁青:贵州安顺学院体育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