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计量高校教育成本计量模型及其运用前言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34603 浏览:1582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基于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提出了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问题和研究其必要性。从定量化的角度描述了2001年到2010年湖南某高校教育成本支出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了高校教育成本预测模型。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我国高校学生缴费上学,学生(或其家长)成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规定,高等学校学费缴纳标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生均培养成本25%的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 确定,这就使得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成为政府部门确定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并且,随着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办学逐步进入市场机制当中,资金来源渠道的日益多样化,从而使得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问题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学校关心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教育经费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618jyw.com
相对短缺,高校教育成本计量有利于教育财政拨款的制定和管理决策
从教育规模来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在1949年到2009年期间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平均年增长率为7.41%。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年招生数为159.7万人,比1998年年招生数增加了47.3%,中国高等教育拉开了扩招的序幕。2002年底,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数为1512.6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至此,中国的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2009年,高等教育的年在校生达到了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与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相对应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相对短缺。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是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较低、GDP增长迅速等原因,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有实现这个目标。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59%,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达到4.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在校生年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计量并提供不同高校的教育成本数据将有利于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确定教育投资和拨款数额,考核高校的办学情况。鉴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教育成本水平不同,通过各高校公布的教育成本及收费标准,学生及其家庭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高校学习。

(二)基于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高校教育成本计量有利于高等院校确定适度的办学规模

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 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必须转变教育投资是消费投资的观念,要把发展教育投资看作是重要的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既然教育是产业,那么应具有商品的属性,就有价值规律和效益原则。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教育列为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教育具备了基础产业的特征,为其它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并为其它行业提供了服务。此外,2001年我国加入WTO,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服务条款中的一项重要的“商品”内容,因而,教育市场、教育竞争、教育的投资与收益被引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我国接受了教育服务的商品性和高等教育的产业性。因此,进行高校教育成本计量是由高等教育固有的产业属性所决定的,是由市场和政府共同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内在要求和客观必然。
高等院校合理办学规模的确定既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关系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政府教育政策的落实、人才培养的质量等问题。教育成本水平是确定高校一定时期最佳在校生规模的重要数据,也是高校预测费用水平等的定量化科学理论与方法,有利于高校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基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全面实行,高校教育成本计量有利于合理确定高校收费标准并提高其透明度
1977年在恢复高考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实行“统包、统分、免费入学、毕业分配”的招生制度。在1985年,我国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的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从此拉开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序幕。1989年,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对“按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除师范生外)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此规定的发布宣告了中国高等教育这份“免费的午餐”的结束。1992年,我国开始酝酿自费与公费招生并轨的有关事宜。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交费”。由东南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缴费上学的试点院校实行统一收费,此时普通高校生均交纳学费610元。这种双轨制给学校管理和教育公平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这就为后一阶段的“并轨”改革埋下了伏笔。1994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核定委属高校办学收费标准的通知》,从当年开始,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在内的40所高等院校把自费与公费并轨,实行了统一的收费制度。同年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在发布的《高等学校将费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学费,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部实行自费、公费的招生并轨,从此收费制度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全面推行。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交费标准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生均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家长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为了更好的确定学费在政府、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分摊比例,必须准确计算出高校生均教育成本,进而确定三者之间的分摊标准。1999年,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同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要适当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2000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2000年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此文件明确规定高校收取学费占生均日常运行费用的比例为25%,未达到25%的可提高到25%,高校现行的收费标准系2000年制定。2001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高校不准增加新的收费项目,要求高校收费必须稳定在2000年的标准之上。但实际上,各地高校的平均学费还是保持了增加的趋势,各高校的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平均学费基本在4000-6000元之间。教育部在2007年1月1日公布的《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方法》,从而强化高校服务性收费管理制度和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从表面上看,收费制度可以看作是学生与院校之间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支付与收取关系,看成学生享受高等教育应当支付的。实质上,收费制度作为高等教育服务性劳动的部分补偿机制,是公共权力机构、高校与社会公众谈判或博弈的结果,也是高校、社会公众的利益再分配和利益冲突协调的结果。由此可见,计量教育成本既是合理确定各高校收费标准的依据,也反映了社会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的公允性。此外,向社会公布各高校的教育成本及其收费标准,有助于得到高等教育消费者等社会公众的认同。

二、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研究的基本假设

(一)物价相对稳定假设

物价指数通常是不断变化的。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开展教学、管理等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耗费,不仅取决于高校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实物性消耗量,而且还取决于各种消耗的水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是灵活多变的,若要考虑每一时点的变化,成本计量将很难进行,假设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在成本计量过程中,通过剔除地区物价水平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分析,便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计量高校教育成本。

(二)高等教育的成本同财政拨款水平呈正相关假设

高等学校成本额是指高等学校为实现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所需要投入的经济价值。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财政性拨款相对比较高,教职员的工资及其他人员性经费的支出也相应较高。同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是科学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科研所需要的高新技术设备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较高的非人员性经费支出。在经济较发达地区,高等学校的这种物质技术基础更新较快,高等教育的成本也较高。此外,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必须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不断改善和提高。因此,高等教育的成本是随着财政拨款水平的提高而递增的。

(三)生均教育成本假设

高等院校不同专业、年级的培养成本具有一定的差异。用生均教育成本(即每个学生平均每年消耗的教育事业费)作为反映一所院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指标,用每所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作为衡量每所学校规模的指标,那么当规模增大时,生均教育成本增加。但这一过程并不是永无止境,一旦学校达到一定规模后,生均教育成本将随着规模的增大而呈现下降趋势,即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提高。
高校教育成本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从定量化的角度描述了高校教育成本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它将为分析和评价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果,特别是控制资源要素的合理投入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结束语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高校教育成本的合理计量是教育经费足额筹集和有效使用的前提,也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教育成本的计量不应是一个具体数值,而应是一个模型,一种机制。针对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问题,首先应明确界定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内容、范围与计算方法,以设定计量口径,使之尽量细化和相对量化。本文在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计量时,考虑到了高校教育成本计量随时间、物价、财政拨款、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等差别而变化,但没有考虑地域、专业构成、学生层次等差别。如果要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动态的科学化的模型,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进去。
参考文献:
徐佳丽.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变迁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09(1):31-32.
刘微,陈中原.高校收费公平与效率辨析[N].中国教育报,2003-01-19(4).
[3]郑玲.高等学校管理成本探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54.
(责任编辑 陈志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