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也要数学也要“读”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25349 浏览:1176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是一种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主要来自“没看清题目” ,拿到作业或试卷后,大多数学生都会订正。由此可见,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数学阅读的作用

1.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

学生学习的最重要材料就是教科书。数学教科书是数学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就可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

2.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在每一个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都要把知识进行联想、发散、类比、回想、反思,做到由此及彼,由少到多,由散乱构建成逻辑推理的整体。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数学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学生的自我反省,促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成和碰撞,从而在一定量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3.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时,学生往往不是直接阅读课本的结论而接受结论,而是主动思考材料给出的知识、方法,并与自己的“旧知”进行比较、联系,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比、联想等活动,重组旧知,并发展旧知以掌握新知。在这里思维的目的不仅是去“印证”,更是去参与发现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构造一条属于自己的由条件到结论的逻辑通道。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就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4.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的个别化学习

当前我国数学教学仍旧以“讲授——练习”为主,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听教师讲数学。数学阅读是通过视觉接受信息,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实际上就增加了接收信息的渠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学习的内容、进程和目标达成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个别化学习落到实处。

二、如何进行数学阅读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学科。要想使儿童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为读与思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看看课本是怎么说的,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学生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新知识,以此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2.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以“疑”导读。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教师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学生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说‘一个最简分数’?”让学生换个角度再思考:“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让学生边读边想,并举出三个典型的例子。这一教学过程通过以“疑”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以“动”带读。以“动”带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的,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中高年级的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以“议”促读。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相互交流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例如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在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三个数、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
以“比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引读 。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分数与除法”的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的是3/4块而不是1/4块。于是我让学生比一比“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和“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以后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3.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教材中“读一读”、“做一做”、“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如教材第11册绍祖冲之的生平及中国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读,兴趣盎然。除了阅读教材,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例如数学故事、数学历史、数学家的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人的一种资本,这种资本可以不断地增值,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享受到它的利息。数学阅读习惯就是这种不断增值的良好习惯之一。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人生必然的经历。小学教师必须有长远的眼光,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