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羚羊关于《羚羊木雕》一文思想情感指向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35078 浏览:1594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羚羊木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本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主要是围绕“赠送”和“索回”羚羊木雕一事向我们展示了父母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所发生的两组矛盾,展示了成年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对于该文思想情感的解读,笔者存在着一些困惑。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这样写道:“子女靠父母培养。父母是主导的方面。子女的缺点也是父母的缺点,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不如怪自己事前没有讲清楚。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批评父母的。”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羚羊木雕》的作者张之路在创作时批评父母的思想倾向并不明晰。张之路在讲述自己创作《羚羊木雕》时说:“……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送礼物的事情可以写成一篇小说,礼物就是眼前这只比较贵重的羚羊木雕。至于是不是告诉孩子要讲信用?是不是表现家长不理解孩子?以至于是不是批评家长重财轻义?说实话,在写作的时候还来不及想,要想的就是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他们的矛盾心理!争取做到每个人的行为和语言站在他的角度上似乎都是和合理的。”由此可见,从张之路自我的创作解读来看,并没有明显批判父母的意思,不知编者何以要将矛头指向父母?
笔者又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上有关《羚羊木雕》的文章和教学设计,也听了几节《羚羊木雕》的公开课,发现不少教师也将本文的思想情感定位为批评父母重财轻义,肯定孩子之间的纯真友情。当然,也有少数教师更为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认为孩子在作出送木雕的举动前应该先征求父母的意见。相比之下,笔者更赞成第二种观点。
制定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言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这样写道:“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教学《羚羊木雕》,如果过于强调对父母行为批评、指责的思想情感,是否对学生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的良好情感受到负面的影响,甚至破坏?如《教师教学用书》中所作的解读是否背离了课程标准?
其次,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看,也不宜将该文思想情感简单地解读为错在父母,父母要尊重子女的选择。因为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判断力不够成熟,日常生活中也较容易与父母发生摩擦,如果简单地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对文章中的父母行为作负面解读,也很容易给初中学生心理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再次,《羚羊木雕》是一编小说,木雕的原型是作者一位英语老师送给他的礼物,于是,作者产生了灵感。作者如是说:“送给别人礼物是孩子们当然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表达友情的一种方式。送给别人礼物后又把礼物要回来的事情也是有的,尤其在孩子们之间,大部分是因为彼此闹了别扭,要回礼物似乎表达了“绝交”的态度,对于'香三臭四'的孩子这是不足为奇的。当然这也是件挺没脸挺幼稚的事情!还有些时候就是我在文章里写到的——家长认为礼物的“价值”过高。孩子不懂事,然后让孩子要回来的。于是,作者将木雕的故事写成一个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的故事。因此,就小说的文本而言,木雕对父母的重要性我们无法通过实证获取证据。但从文章字里行间父母言语的流露中可以看出木雕的珍贵,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子女身上也存在过失,这种过失是对父母感情的漠视,由这种漠视而产生不理解父母的现象。如果说木雕的背后隐藏着父母爱情的见证,隐藏着父母的人生奋斗之旅与某个人生命的故事,父母将他们情与爱的化身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并希望他传承人性的美德。如果孩子理解了这些,而不是简单地认为给我的就是我的,想怎么支配我说了算,我想,孩子就不会随意将木雕送人了。
另外,这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第二课,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从教材编排的角度,我们是否也应将学生的思想引向对人世间真挚而温暖的亲情的品悟,而不是对父母的指责呢?
综合以上分析,我觉得教学《羚羊木雕》一文,不宜过分强调父母的过失,而应该更加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和尊重。从语文生活化的角度思考,将矛头指向父母不仅化解不了家庭矛盾,反而会深化矛盾。强调沟通与理解,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学会理性、周全地想问题,并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更能形成孩子的良好个性,促进语文新课标中关于语文人文目标的落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