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别让别让CAI课件迷了眼小结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26030 浏览:1193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CAI课件铺天盖地地进入数学课堂,它确实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但是,数学课堂在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时,在不少地方存在问题或者说走入了误区,有为用而用的;有走马观花,忽视数学本质的;有喧宾夺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对这些现象提出了质疑与反思。
CAI课件 质疑 观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于是,CAI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进入数学课堂已是历史的必然。由于是新兴事物,一时间,大家都觉得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通过文本、图象、声音、动画等方式渗透进数学课堂,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于是,大家在自己的课上铺天盖地地运用CAI课件。但是,数学课堂在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时,在不少地方存在问题或者说走入了误区,教师可别让CAI课件迷了眼,下面笔者就结合几个案例,针对这些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虽异彩纷呈,却只是为用而用

镜头一: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第一课时中,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声音和课件图片一起出示:
师问:听,什么声音。有些调皮的孩子故意扯开去,就是不说羊的声音。
教师再问:看画面上的王大叔在干什么呀?
生1:可能在看羊。
生2:不对,在修理羊圈呢……
其他学生还把手举得高高的,欲发表意见。
师:出示题目,读到: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此时笔者发现,已经过去了8分钟……
镜头二:在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一课时中,一位教师为了突出转化无处不在,转化的作用大时,制作了一个配以声音,图片和音乐的故事结尾:爱迪生灯泡的容积的求法。课件的制作非常精美,有图片,并叫一学生配乐朗读。朗读完了之后。师总结:看来,转化真的无处不在,我们要以转化的眼光看问题,于此同时,底下的学生在互相猜测,咦,这是谁的声音呢,他们或交头接耳活左顾右盼……
质疑:镜头一中,教师以声音把羊的声音录进课件,并用扫描仪把书上插图扫描到课件中。功夫很深,目的是很美好的,也很明确的。就是利用CAI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激发动机和兴趣。但是,执教者却忽视了,过份亮丽的、鲜艳的色彩却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寻找数学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声音设置上,以羊的声音导入,这样的举措看似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但实际的效果是容易打断其它正在思考问题的同学的思维,把学生导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镜头二中:以故事结尾这样的方式本身在设计上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为什么非得用课件呈现呢,其实,教师在这儿可以简简单单自己讲出来即可。花大力气却吃力不讨好。
观点:数学CAI课件应该力求简单、方便、易于操作,考虑其实效性原则,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语言的美和教学内容的和谐;若课件只是为了追求“花俏”外,为了用而用,那么,不用也罢。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没有配套的课件,教师可以因陋就简,用投影仪出示相关例题或图片,配上教师合理的教学语言,同样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

二、只注重演示现象,而忽略数学之本质

镜头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的一个教学片段:通过观察表格得出:拿法=参观券张数-每次拿连号券张数+1后,教师出示了画面:让学生看画面,边演示边说:看同学们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更快捷的方法。就像上面,10张券,每次拿两张,把平移的框移到最后,框中第一个数就是9,(从尾数往前数2个数),即可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以此类推,每次拿3张,则把框移到最后,框中的第一个数是8,(从尾数往前数3个数)即得到8种不同的拿法,若是共有15张券,每次拿4张连号的券,则把框移到最后,框中的第一个数数12,(从15往前数4个数),即有12种不同的拿法。学生看了之后,连连点头,说:“哇,真的更简单了!”
镜头四: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片段:新授完例题和练一练之后,教师课件出示一巩固练习图片:共150片药片,每日3次,每次2片,提出问题:这瓶药片可以服多少天?
生1:2×3=6(片),150÷6=25(天)
师:好的,鼠标移到相应位置,点击,出示了学生的刚刚说的列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150÷3=50,50÷2=25(天)
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不对。你能说出150÷3=50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有些没有头绪,接着,师说:“不能解释就说明不对。那到底还可以怎样列呢?”
于是,生3:150÷2=75(次),75÷3=25(天),师:在相应的区域用鼠标点击一下后,出示相应列式。师:你能解释一下150÷2=75(次)吗?
生3:这些药片一共可以吃几次。教师满意的点点头,在接下来的一些列的训练中,诸如生2这样无法解释的回答再没有出现过,课堂异常的“顺利”……
质疑:镜头三的课堂主要内容为“找”规律,而非是“讲”规律,教师把规律作为一种现象以图片形式逐一出示,那么,何处体现了学生找规律的过程。
镜头四中,当学生出现超出教师思维过程和设计过程以外的解题方法和思维过程,电脑不能显示,这时教师就能这样草草应付学生,三言两语打发了事,不顾学生能否接受,只顾自己的教学流程。这样罔顾了数学教育的本质,要知道刚才学生的回答完全是合理的。150÷3=50(天),(此处表示的是假设每日吃一片可以吃多少天?),50÷2=25(天)而该教师在有学生有这层次学习需求时应该给予合理解释。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