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家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3877 浏览:97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自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其中只追求形式多样而无教学效果的课堂尤为普遍,同时我们也深切感觉到:“课堂教学迷路了”。因而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家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字的理解,对运用语言的技巧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稳扎稳打,课堂教学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课业负担才会减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掌握;理解;运用;回家
1002-7661(2013)01-024-02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想穿上新鞋是很容易的:处处新理念,时时新课堂。而在这样的自由空间中,我们也不免会飘飘然“浮”起来。在课堂上,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之栩栩如生;利用前沿的教学方法,使之生动有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生龙活虎……这些,每一位教育者都不会否认。可是,当我们走进课堂内部,走入学生的头脑中,迈入语文家园里时,我们会发现:好多都是空的。
多少年来,语文像一个漂泊的孩子,总是找不到自己回家的路,在茫然与摸索的过程中,受到别人的欺负。经过了如此漫长的学习和等待的过程,在大力提倡“轻负高质”的今天,我们应该能给语文找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路了。语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课程改革就是驾着新课程的车走一条回家的路。我觉得语文教学也应该回家了。
语文就是语文,它不会因为课改而飞得高高在上,它仍然是文化的底蕴,需要扎扎实实!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字的理解,对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些都应该是语文家园中的重要部分。下面就结合我个人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谈谈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在课堂上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家。

一、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学习的根”回家

所谓的基础知识,就好比是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没有坚实牢固的地基,房子就没有稳定性。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学生只有把这些知识牢记在心,那么对于学习新知识来说,是非常容易的而又便于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工作30年,发现了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低段的时候,没有把那些所谓“地基”的知识牢固地保留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所以无论你在成形后的楼房中,怎样去弥补,裂缝总会出现。长此下去,裂缝越深,楼房越危险。学知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感觉,我们这些小学一线教师是深有体会和感触的。所以说小学阶段,让学生牢固地学好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把知识教活

课堂是一个多元的可变体,传授知识也应灵活,不可孤立、刻板地灌输。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凡是可以活的东西,要让它活起来。尤其是基础知识,要想让学生记牢,“活”起来很重要。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是呀,小学生活泼好动,何不引导他们运用肢体语言来记忆、理解汉字,边念边动,边玩边记呢?比如很简单的动作词“打”,教学时可联系之前的提手旁生字,再动作表演进行比较,就知道这个字跟手的动作有关,以更好地帮学生了解其音、形、义。当然这不仅仅让学生将实际动作表演出来,也可以用语言或图画表现出来,如学“休”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外出散步,走呀走呀,走累了,就靠在一棵大树旁休息了 ( 休 ) 。”也就是说发挥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能活起来。这样学生不但记得牢,而且兴趣浓,一举两得。

2、把积累融进课堂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就基础知识来说,学生在语文学习积累过程中,“记与背”是基础。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记”与“背”的训练至关重要。积累中,只有记忆和背诵,才会有再提升、再飞跃的后续环节。比如我在上学期教学《识字5》时,这一课是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篇,在学完本课后,中国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我又增加了好多这一类的谚语,让学生比赛,看哪位同学能在3分钟的时间里,记住的谚语最多。学生兴趣盎然,使劲记,能够记住的还真不少。在学习其他课文时,我也很注重“记与背”这一环节。例如学到像“自言自语”这样的成语时,我就出示 “词语加油站”,让学生同桌比赛记;学到像“金光闪闪”这样的词语时,我又出示“快乐积累屋”,让学生把这些ABCC式的词语存入脑中;像学到“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扇子”时,我又出示“比喻句锦囊袋”,对学生提出至少记住3句的要求,等等。总之,学到什么,我就让学生积累这一类型的词语或句子。如今的学生不仅能当堂掌握这些知识,而且养成了爱积累的习惯。看课外书时,发现有这样类型的语句,学生会快乐地跑过来告诉我,我就鼓励他抄下来。小小的本子摘满了许多词句,小小的脑袋积存了许多知识。

3、把方法运用好

课堂上,学生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和焦点。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教学方法得恰到好处,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见机行事,船使八面风,以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求知的探索中。无论用什么方法,始终把知识悬在适当的高度,让学生看得见,跳一跳能摘下果子。

二、对文字的理解——让学生“学习的魂”回家

什么是理解?学生怎样才算理解了?照抄不是理解。不少学生在预习本上把字典上的意思抄下来,老师在提问时,能照着说出来。虽然回答的准确,但这也不是理解。《辞海》对“理解”的解释是:了解;领会。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理解事物时需应用已有知识,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掌握新知识。实践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综上所述,可见理解是一种思维认识过程。前面所提到的照抄、死记硬背、模仿重复、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之所以不是理解,是因为他们都不是思维认识的过程,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由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某个字,某个词,甚至某句话应该有思维认识的过程,学生才会理解这文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理解词语的要求如下:
低: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高:能借助词典理解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618jyw.com
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分析上面的要求,知道共同点都是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理解词语,不同点是要求不断提升。所以要想学生在今后能自主阅读课外读物,课堂上对学生理解字词的教学尤为重要。

1、通过学生演示来理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充分开辟学生“感触”词语的通道,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例如,我在教学《落叶》中的五个动词“爬、游、飞、做、躲”时,让孩子变成五种可爱的小动物,离开座位演演那些动作。让孩子们在演示动作的过程中理解词语,体验情感。特别是在“躲”这一字上,我让孩子们动作演示“藏”、“躲藏”、“躲”这几个动词,除了让学生在动作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还渗透了近义词和一词多义的特点。孩子们在欢乐的模仿中、游戏中感觉语文的乐趣,从而使他们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这不正是我们最期盼的吗?

2、通过互换词语来理解

教学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例如《日月潭》中“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一句的“隐隐约约”,我就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有一个学生换成“模模糊糊”,我就加以肯定。这时学生自然也明白了“隐隐约约”的意思了。

3、通过学生阅读理解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书读的多了,对一些常见的词语就能无师自通,通过背诵积累词语,学生在写话时就能运用得得心应手。现在的儿童读物在内容上越来越有趣,知识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理解字词的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提高处理资料的能力等等。教学时只有把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这一环节厚实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扎实、丰满。

三、对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学生“学习的命”回家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提高效率。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指导学习新知识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当然,光积累不会运用也无济于事。我觉得既然语文来自生活,就得回归生活。简单地说,文前的积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时的名句默写,但他们远没有把积累的知识最大值发挥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我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比如写日记,课前3分钟演讲,谈论电视节目,小记者交流会等等。学生有了积累,就好比是有了矿藏,我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把这个矿藏的价值发挥出来。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有美丽的风景如“春天”,有美丽的男人如“周瑜”;有美丽的父爱如“背影”,有美丽的爱情如 “莺莺”……语文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我们如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那就会锦上添花。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在踏踏实实的“家中”再穿上新鞋子,相信我们的路会走得更稳,我们的学生会学得更轻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