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因势利导小学数学课堂因势利导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6005 浏览:175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课堂自由活动性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当意外不期而至时,应视之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使课堂多了一份精彩。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自由活动性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当意外不期而至时,应视之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使课堂多了一份精彩。

一、面对学生的愤怒

案例1:简单统计和平均数的复习片段
今早一进教室就感觉到学生的情绪有些异常,联想昨天的比赛,我明白是什么原因了。昨天的广播赛,我们班没有得到名次,赛后同学们觉得很没有面子,有些同学当时就哭了。(我是昨天比赛的一名裁判)从个别同学投来的目光中我读懂了:原来他们把失利归因于当评委的我没有“帮助”他们。是教育他们比赛要靠自己的努力和真实水平,还是按照原来的预设进行复习呢?经过短暂的权衡,我决定从求平均数这节开始。
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618jyw.com
师:昨天的比赛我们班没有获得名次,我也很难过。比赛的成绩要算平均分,但又和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不一样。电视里的歌咏或体赛的成绩是怎样算出来的,大家知道吗?(大部分同学抬起了头,一些同学举起了手。)
生1:我知道,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把剩下的求平均数。
师:昨天的评委给我们班的打分是:88,92,94,90,95,92,92。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计算我们班的最后得分。
生2:去掉一个最高分95,去掉一个最低分88,剩下五个数的平均分是92。
师:大家对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什么想法?
生3;公平,免得有的裁判偏心打分太高或太低。
生4:老师昨天给我们班打再高的分也没用,因为要裁掉。
生5:比赛要凭我们的真正实力,赢了才会开心。
……
应对策略:发挥机智,润物无声。这次的意外源于一次比赛。当意识到学生愤怒的原因后,我没有直接批评教育他们,而是转移课堂焦点,去了解一种新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安排,很自然地化解了学生的怨气,还使学生说出老师想说的话,达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你错了”

案例2:《三角形内角和》片段
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学生顺利完成了基本练习,接下来是一道拓展练习题: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后,由下面一段对话:
生1: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和是360°。所以我猜想一般四边形内角和也是360°。
师:他从特殊到一般,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大家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
生2:我在一个四边形里面画一条线(展示他的画法,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是360°。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学生表示同意,正当我准备课堂小结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了他的发现。
生3:不同意刚才那个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他的方法是错的。我用他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是720°,多了360°。
他的一番解释,让我犯难了,能简单的说他的发现是错的吗?怎样让大家了解这多出的360°多在哪里呢?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在四边形里画出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然后小组讨论。
应对策略:灵活调控,变错为宝。这次意外的缘起是学生一次错误的发现,这个错误本身负有研究价值。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多出的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掉这多出来的360°。寻找、思考和交流的过程,正是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当时我没有往下进行预设的小结,而是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去分析,从而把这个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三、当意外被学生捕捉到了……

案例3:《千克的认识》片段
我在备课时,其中有一项是称一称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学的体重,为这事,我带了家里的台秤。一切按照预设进行:明白克与千克的换算,知道1千克大约有多重。在拓展延伸练习时,要求学生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我先让他们猜猜我的体重,学生明白70千克有多重;再让他们猜猜班级最重同学。谁知我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开始了骚动,一位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说,“朱××那么胖,起码有50千克”,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另一位就抢着说:“他胖得像头猪,比老师还胖,有80多千克。”我看到了朱××的面红耳赤,他愤怒地喊:“我胖,管你们什么事。”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有的还幸灾乐祸地说:“快去减肥吧……胖墩你到底吃什么成这样啊。”此时学生的兴趣转到了朱××的“胖”上,场面失控了。我的头一下子大了……
应对策略:顺水推舟,调整预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既然他们兴趣已转移,何不顺水推舟。我故意深沉说:“是呀,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不舒服,还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这些是不道德的。”我又接着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并不多,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首先人的体重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讨论,我告诉他们计算人的标准体重的一般公式(身高-100)×0.9。通过上面的活动悟出:任何一种物品的质量都有一定的范围,即它们的“标准体重”。接着出示猜各种物品的重量的练习题。最后学生自然而然的把注意力转道了猜同学体重的游戏上来。这一次游戏开展的热火朝天。我带来的台秤派上用场,用来验证他们猜测结果。最后有的猜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重量。看着同学们高兴的样子,正是我所期待的结果。
只要课堂存在,教学的意外就必定伴随。很显然,并非所有的意外都有价值。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秩序比课改前总体上要活,教师要善于调控好课堂,维持必要的课堂纪律。但我们又要有一双慧眼,课堂,敏锐捕捉这些意外中有价值的信息,把它们因势利导整合到课程资源中去。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预设,让动态生成的课堂多一份精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