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江苏以江苏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看比较与映衬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10462 浏览:374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日常学习与考试中,对比与映衬是学生们较易混淆的两种表现技巧。江苏省高考2010年与2011年的现代文阅读题又都涉及到了这两种表现技巧。
请看2010年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此答案(2)中分别用到了“映衬”与“反衬”两个词语。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对比”的说法?这要从它们的不同之处说起。
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可用下列公式表达:映衬=衬托=正衬+反衬。
衬托和对比不同:一.衬托有主次之分,用客体来陪衬主体,客体是为主体服务的。也就是说,用陪衬事物来突出被陪衬事物。而对比则是表明对立现象的,并无主次之分,都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两种事物是相互依存的。二.衬托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相反的、有相类的,客体可以从反面来衬托,也可以从正面来衬托,描写的重点只有一个,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有主次、偏正之分。而对比中的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对立的,即两者相对照,表明两者之间的对立的现象。
上例中,人物为主体,牛为客体;牛与“我”的关系是相类的,牛与领队及汉子的关系是相反的,所以,写“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是为写“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上述答案中,用“反衬”一词作答,很好理解,但用“映衬”一词,有些不好理解。其实,映衬就是相互映衬的意思,即互衬,牛与“我”面对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的恐惧害怕心理是相似的,用映衬比用互衬表达这层关系更为恰当,当然,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如果将答案中的映衬说成是正衬,谁又能说不对呢?
再如:2011年第13题: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本题的题干已经明确告诉学生运用的是对比的写作手法,对比,是正反、好坏……之间的对比,对比的双方必须是矛盾对立的。这种矛盾、对立,可以体现在不同的事物之间,也可以体现在同一事物的内部。为此,根据谁与谁对比,可以把对比的修辞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两体对比。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等等。第二,一体两面对比。同一事物中具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将这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从而把事物说得更透彻,更全面。
2011年第13题(1)学生形象对比,属于两体对比,国难当头,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境亦是属于两体对比: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这种对立的对话场景,让人们对其中的美丑留下了极为鲜明深刻的印象。
关于一体两面对比,江苏省2004高考第20题(6分)也属于此类。请看题目:(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此例的答案①属于同一场景的两面对比;而其余的几个答案均属于同一个人的两种境况对比。
当然,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此句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则常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例如: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本句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蜂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本句用“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
这样看来,对比的表现技巧容易把握,为了更好地理解映衬的表现技巧,有必要对映衬的表现手法进行补充,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这种表现技巧,在阅读和答题时才能较为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术语进行表述。
准确一些讲,衬托就是充分利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相近或相反之处,把它们放到一起,以突出表现某主要事物或事物的某个主要方面。
我们在写作当中为了突出某个重点人、物、景甚至某种情绪也需要一些衬托,犹如绿叶扶花、烘云托月一样,以达到“绿叶点缀花更艳,淡云掩映月愈明”的艺术效果。
衬托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一是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活动;二是营造场面气氛来衬托;三是用次要人物作衬托。
衬托的表现方法很多。根据性质来分,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根据对象来分,可分为以物衬物,以物衬人和以人衬人,等等。
陪衬,又称正衬。指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
反衬,在写作中,为了使所写事物的特色突出,往往根据某事物与陪衬事物相反或不同的特点,把相反、相对的两个事物有主次地放在一起,以次要的事物从反面衬托主要的事物,使其更加鲜明。如以静衬动,以丑衬美,以哀衬乐,以怯懦衬英勇等等。
互衬就是把有一定相似点的两个事物通过适当的艺术手法同时展现,从而起到相映生辉,使主体形象更加丰满的艺术效果。
既是相互映衬,文章中就必然会出现作为映衬的载体,其中一个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可称之为主体;另一个是为陪衬主体而设置的,可称之为客体。客体为主体增添光彩,主体凭借着客体而更为丰满。
运用互相映衬的手法来表现事物,一定要找准主体与客体的相似点,无论是人与人相衬,物与物相衬,事与事相衬,还是人与物相对衬,这相似点可以是形态相似,精神相似,也可以是性质相似。
以物衬物,指通过描写别的事物来衬托主要事物。
以物衬人,指通过描写景物或其它事物来衬托人物。这种方法不正面描写人物,而用别的事物来烘物,反而取得好的效果。
以人衬人,指用人物来衬托人物,使被衬托的人物形象更突出,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可以通过其它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来烘托人物。
总而言之,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它们之间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感情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朱凯,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宿豫。责任编校:王 玲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