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价值观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8866 浏览:332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的三个学习目标,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但往往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很容易忽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渗透。
苏寿桐先生曾这样评价历史的功能:首先在于它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其次它还有资政功能,认识社会发展的功能,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加深涵养的功能等,对于国民素质有极大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教学中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以史为鉴,用学到的历史来指导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能够感悟生活,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等优良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究竟应怎样落实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要确立新课程教育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师必须善于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抓住时机,联系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于孙中山的生平资料,了解孙中山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一生的历史,使学生感悟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讲解旧三义指导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结果大都失败后没有放弃,而是把旧三义发展为新三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优良品质。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发展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主要有材料、图片、视频等。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可给学生展示日本侵华的一些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时,观看相关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看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且要看到他们为救国而展现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师生之间互相接纳、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与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目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勇于发言、勇于思考。

四、教师需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身临其境。

教学中教师使用规范、恰当的教学语言,使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语言,使用文学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使用教学语言时必须饱含充沛的情感,使教学语言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的价值导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两节的学习就能实现的,这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教师必须制订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计划,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积极、及时的利用每一个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的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