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冷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5748 浏览:15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关键、目的、发展等五个方面,对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合作理念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彼此交流、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现代意识。同时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然而,我们在最近的听课中发现,许多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建立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学习中,如何组建合作小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目前,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组建合作小组,一般有两种倾向:一是人云亦云,照搬别人的观点。二是随意凑合,即根据座位前后四个学生编排成一个合作小组,或者同桌合作。本人认为,合作小组的建立应考虑小组的人数和成员的搭配。
首先,小组的人数应根据研究的内容来确定,有时只要2人就能合作,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1毫米有多长,可让一个学生用手捏住一枚1角硬币,另一个学生把1角硬币从手中抽出,两手之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再如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课桌面的面积,这时可以同桌合作使测量更精确些,人多了也没有用。有些合作可以4-6人,比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近似长方形),再根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得出圆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明了化,深遂问题浅表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所以,合作小组的人数不要固定不变,应根据内容确定。但要使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合作任务,从而有一定的责任感。
其次,成员的搭配应体现"优势互补,自主参与"的原则。根据学生数学水平的差异性,思维特点的互补性,性格的变化性等因素,坚持多种并存,灵活使用。比如分层同类的组合,全优、全差、中等;优中差搭配的组合;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等。开学时,教师要把学生按照不同组合分成几种学习小组,这样让学生在不同的组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实现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明确强调合作学习要排除依赖性、盲从性而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近听的几节课,均有一个雷同现象,就是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某个学生发现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独立思考。这样怎能导致有一定深度的讨论?怎能达到有目的的高质量的交流?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本质变革,其中的成效可想而知。要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和开拓思路,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教摘自: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师就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如有位教师上"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两题:①有1张伍角、2张贰角、5张一角,问:从中拿出5角怎样拿?②有10张一角、5张贰角、2张伍角,问:怎样付8角钱的邮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由组长将不同的拿法记下来,再贴到大黑板上大组交流。显然,这样做在培养学生有序思维和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又如:组织六年级平面图形周长、面积复习一课,有位教师出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并告诉学生水平线段的长度是垂直线段长度的2倍。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两条线段想象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再小组合作交流,结果全班学生想象出
……几乎所有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定水平线段的长度,让学生计算周长面积,并讨论能不能?为什么?怎样算?如此紧密联系复习内容别具匠心的设计,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素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把握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有位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分别安排如下几次讨论:①一个梯形能不能转化、怎样转化为学过的会求面积的图形?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怎样转化?③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梯形上底、下底、高之间有什么关系?④梯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怎样的?……这位教师为了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在课堂上动辄采用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目前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实践,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等。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在导入时先让学生交流课外收集到的有关百分数广泛应用的实例,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圆的认识"一课中小组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这一环节放在认识圆后进行比放在认识圆前进行可能要好些。可见把握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四、共同成长是合作学习的目的

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发展是新的最高宗旨,也是倡导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不留神,合作学习就会变成"优秀生"挑大梁唱主角,"学困生"随大流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收音机";也有的学生不悦纳也不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如此等等。难以达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成长的合作目的。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宣布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合作学习并不见得怎么合作,有的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相"交集";有的是一言不发,静当忠实的听众;有的是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有的是孤芳自赏"自得其乐",讨论时间一到,教师就指名汇报。这样合作的"含金量"到底有几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何培养?人际交流如何发展?学习成效能得到多少?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位同学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五、师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发展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作用。然而,在课堂中会经常发现,教师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之后,自己要么走到讲台前浏览教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么在学生中漫无目的地来回走两趟,做做样子。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局外人,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对知识理解的疑难处、新知探索的迷茫处、不同观点的交锋处、多种策略方法的整理处,都要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如国标本第二册"统计"一课,教师发给每个小组若干个长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统计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多少个,比较在统计中谁记得既清楚又方便。指导得好的教师分以下三步进行:①先分工谁报名称,谁记录;②先想想,自己准备怎样记录;③记下来后怎样交流,怎样比较,怎样分析。如果不作指导和帮助,课堂容易出现混乱局面。另外,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到小组中,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注意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注意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在肯定优生表现的同时,让他们注意协作,帮助其他同学。教师的目光主要投向中等生和学困生,鼓励、引导这些学生参与合作与交流,平等地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探索,完善正确的结果。
总之,教师只有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精细的设计、组织、指导,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高密度的交往和完美的自我概念。才能使合作学习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性、主体性的行为方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